
根据该解释,渎职犯罪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9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轻伤3人以上,或者重伤1人、轻伤6人以上的;
(二)造成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
(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四)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
这一解释的发布释放出了对于渎职犯罪的从严惩处的信号,为渎职犯罪的打击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
按照1979年刑法的规定,渎职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而按照1997年刑法的规定,渎职罪的主体则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重点治吏”是渎职罪主体由宽变窄的堂皇理由。然而,渎职罪主体的新旧立法变化究竟如何呢? 一、“国家工作人员”的复归 在
2013年1月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发布,释放出从严惩处渎职犯罪的信号。 最高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解释首次明确了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即对刑法规定的“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