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实行阶段的两种形态,尽管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实际含义存在着显著差异。此外,它们所受到的处罚也不相同。那么,犯罪未遂是否能够立案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达成犯罪目的。
1.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行为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某种具体犯罪的行为。
2. 犯罪没有得逞:犯罪的直接故意内容没有完全实现,未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3. 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行为人没有预料到或不能控制的客观原因。
犯罪事实发生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立案的两个必备条件。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就应当立案侦查。犯罪未遂与立案并不冲突或对立。
因此,只要犯罪未遂符合立案条件,就应当按照规定立案追诉。
以上是对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及立案条件的阐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以是否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合同诈骗罪也存在未遂形态,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根本标志是行为人是否实际获得对方当事人财物。若行为人已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造成被骗人错误认识,则为既遂
犯罪预备的定义和行为表现,包括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的行为。虽然犯罪预备的危害性较小,但仍受到处罚。犯罪预备行为是指行为人为犯罪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的行为,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预备犯与未遂犯的区别在于是否已着手实行犯罪。对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