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行为;3.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4.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5.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6. 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行为;7.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发生,是当事人实现意思自治目的的关键。然而,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满足完全有效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可能受制于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否健全、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是否违法及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因此,民事法律行为除了有效外,还包括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等其他效力形态。
民事行为效力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 有效的民事行为: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民事行为才能被视为有效。
2.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合同成立后,要么走向有效(追认),要么走向无效(否认或撤消),并且是自始的有效或无效;在有效或无效之前的状态就是效力待定状态。即使合同最后走向无效,也没有缔约过失责任。如果行为时是限制行为能力,但过一段时间后取得了完全行为能力,追认权就不再是法定代理人行使,而是已经取得完全行为能力的本人。
3.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相对无效):
不能因为一种行为可以撤消就认为是可撤消的民事行为;不能因为一种撤消权不能行使就认为其他撤消权也不能行使。可撤销合同本身从一开始就有效,但如果撤消后自始无效。合同撤消后产生的后果和宣告无效的后果相同。
4. 无效的民事行为:
即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而当然不发生当事人所意欲的法律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之日起就是绝对、当然、确定、自始无效。
根据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等情形都属于无效民事行为。以上便是关于无效民事行为的适用范围的相关知识,若有任何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律师。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三条
向法院申请仲裁条款无效的相关问题。根据《仲裁法》规定,当事人可在特定情形下向法院申请仲裁无效或撤销。如仲裁协议存在口头订立、超出法定仲裁范围、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一方胁迫订立,或未明确规定仲裁事项和选定仲裁委员会等情形,仲裁协议将被视为无效。当事人
合同法规定的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当事人具备相应的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可自愿订立合同,但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合同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如果法律要求书面形式则必须采用。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律师审查合同有效性不仅看签
精神病人签订借贷合同的效力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由于精神病人通常缺乏或受限的民事行为能力,他们签订的借贷合同是无效的。合同成立需满足订约主体存在、依法订立、协商一致的主要条款、要约和承诺阶段的存在等条件。
合同方不承认签约人已授权的情况下的处理方式。《民法典》生效后,《民法总则》的相关条款失效,合同行为适用新的法律规则。表见代理行为在新法中仍然有效,但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行为不对其发生效力。被代理人可催告行为人追认,同时善意相对人有权撤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