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效裁判再审发回重审的案件,应由审监庭重新审理,并编立刑再字号。这样安排的主要原因是,这类案件属于再审案件,依法应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由下级法院的审监庭审理,便于上级法院的审监庭进行指导和监督。
一般情况下,调解书生效后不再审理。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80条的规定,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违反法律规定,并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
如果原刑事部分的判决以民事调解为基础,刑事部分的再审结果可能对原民事部分的处理产生影响,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可以在再审时一并重新审理。
对于可能改判死刑的再审案件,原审被告人应由看守所负责羁押。这样规定的考虑是,监狱一般不具备关押这类原审被告人的条件,并且关押在监狱不便于法院开庭审理,也可能影响到其他服刑人员的改造,不利于监管秩序的稳定。
对于上级法院审查认为原判确有错误,应启动再审程序并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可以由中级人民法院撤销原判后,重新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理。对于这样的判决和裁定,原审被告人可以行使上诉和抗诉权利。这样的处理方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普通刑事案件,应由中级人民法院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规定,同时也能够保证原审被告人依法行使上诉权。
对于再审改判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今后应一律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具体复核工作由最高人民法院审监庭负责。
上级法院立案庭指令下级法院再审后,案件已进入再审程序,立案庭的审查立案工作已经完成。按照立审分离的原则,上级法院立案庭不再对已进入再审程序的案件的实体审理进行指导。进入再审程序的案件,下级法院的审监庭在审理中遇到适用法律等问题确需向上级法院请示的,应由上级法院的审监庭负责办理。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