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作为证据在法律上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即真实客观有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物证原物或者与物证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照片、录像资料等,以及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都可以被人民法院认定为具有证明力的证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是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的。这意味着,如果一方当事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录音,即使其内容是真实的,也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此外,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也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意味着,如果录音存在无法确定真实性的问题,人民法院将不会将其作为证据使用。
然而,如果录音具备其他证据的佐证,并且是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那么人民法院将确认其具有证明力。
最后,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对物证或者现场的勘验笔录也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失信被执行人在履行义务后是否可以撤销被列名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人民法院应在一定情形下删除失信信息,包括已履行义务、执行完毕等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和方法,以及申请执行的期间和相关法律规定。
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的定义、目的和具体措施。证据保全旨在保障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的证据的安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和制作询问笔录等。财产保全则是为保证法院判决后的顺利执行,采取的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等,并介绍了相关法律规定
人民法院错误执行判决后,被执行人是否可以获得民事司法赔偿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被执行人因法院错误执行造成利益损失时,可申请司法赔偿。赔偿的情形包括执行未生效法律文书、超出生效范围执行、拖延执行导致财产流失等。
合伙人的监督权利,包括非执行事务的合伙人对执行事务合伙人的监督,合伙人查阅企业账册的权利以及参与企业重大事务决定的权利。这些权利都是为了确保合伙人能够客观有效地了解并监督企业经营状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