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利用互联网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犯罪行为,可以将计算机终端所在地视为犯罪行为地。在侦办此类犯罪案件时,司法机关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提供商确定网址对应服务器的物理地址,从而确定地域管辖权。
对于侵犯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以及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等案件,可以将被发现侵权内容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视为犯罪行为地。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颁布的相关解释中明确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侵权行为的设备所在地。
对于通过侵入、修改受害单位或个人系统程序、系统参数等手段实施网络犯罪的案件,可以将被侵害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终端所在地视为犯罪行为地。如果无法确定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可以将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视为侵权行为地。
对于盗窃、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挪用资金、诈骗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案件,可以将犯罪行为人操作计算机的地点、网络行为所指向的最终目的地以及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视为犯罪结果地。
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
网络犯罪的成本较低,传播速度快,并且可以覆盖广泛的受众。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网络犯罪行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迅速传播到全球。
网络犯罪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隐蔽性,使得取证工作变得困难。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密码数据的特点,使得犯罪行为变得难以被发现和追踪。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都数字化、网络化,一旦这些部门遭到侵入和破坏,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
网络犯罪是典型的计算机犯罪,包括对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窃取、篡改和破坏,以及利用网络进行色情传播、诈骗等犯罪行为。
在制定网络刑事立法时,应考虑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和网络犯罪的隐蔽性等特点,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网络管理措施,加大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提升网络技术和设备的防御能力,减少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严格执行科学的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管制度,防止非法用户进行网络犯罪活动。各相关管理部门应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的网络管理体系,同时网络使用者也应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
电视台小窗口播放其他电视台或网络节目是否算侵权的问题,指出一般不算侵权。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网络环境的定义、网络侵权的类型以及侵权行为的界定。文章还提到了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制定适应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并介绍了相关司法解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的问题。网络骚扰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性质恶劣,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对于网络暴力,它混淆真实与虚假,侵犯个人权益,对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并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同时,网络暴力对网民道德价值观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