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在立案过程中,遇到法院不接收诉状、不出具书面凭证、不告知补正诉状内容、拖延立案、干扰立案或不作出裁定或决定等违法违纪情形时,可以向受诉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投诉。根据法律规定,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如果原告对裁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因此,当遇到法院不立案的情况时,当事人应首先询问不立案的原因,并要求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同时,应保留法院恶意拖延立案的相关证据,并及时向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对具体法官个人既不依法予以立案,又拒不出具不予立案裁定书的行为,可以根据《人民法院监察部门调查处理案件暂行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向基层人民法院监察室或监察员举报本院各庭、室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向人民法院监察部门进行投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以上是关于法院不立案处理方法的详细介绍。如果法院故意拖延不立案且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当事人可以向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投诉。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手心律师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审理前的准备工作、法庭审理开始阶段的工作、法庭审理过程、合议庭评议以及第一审程序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法院应在立案后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并通知开庭时间和地点。对于应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公告相关信息。审理过程包括陈述行政争议、举证和质证、辩论和最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确认之诉涉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涉及股东资格确认等问题可能引起股权变动。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原告举证、提交证据清单、立案审查、缴纳费用和开庭审理等步骤。
人民法院不予立案的六种情形,包括违法起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以及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事项。同时,也列举了法院应当立案的五种情形,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执行案件以及赔偿申请。
自诉案件的受理程序。人民法院在收到自诉状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决定是否立案并通知自诉人。对于犯罪事实清楚且有足够证据的自诉案件,法院应开庭审判;缺乏罪证的自诉案件,如自诉人无法提供证据,法院应说服其撤回自诉或裁定驳回。文章还涉及共同侵害人、反诉的条件等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