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了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外,同时解决被告人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赔偿问题的诉讼活动。根据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被害人因被告人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或集体财产遭受损失,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也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查封或扣押被告人的财产。
1. 审判长宣布开庭,宣布案由,并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核实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2. 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可以讯问被告人。审判人员也可以讯问被告人。
3. 公诉人应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辨认,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审判人员应当听取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的质证意见。
4. 公诉人和辩护人对案件发表辩论意见。
5. 审判长宣布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
1. 附带民事原告人宣读附带民事起诉状。
2. 听取被告人和辩护人的答辩意见。
3. 附带民事原告人举证,被告人或辩护人发表质证意见。
4. 被告人举证,附带民事原告人或代理人发表质证意见。
5. 附带民事原告人(代理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发表辩论意见。
6. 法院组织调解。
7. 当事人最后陈述。审判长宣布休庭,择日宣判。审理程序结束。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89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在刑事案件立案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之前提起。如果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在第一审判决宣告前未提起,将不得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是,在刑事判决生效后,仍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这一规定的目的是确保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在同一审级中解决,以提高效率、节省诉讼资源,并有利于及时查清案情。然而,如果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在刑事判决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则不受刑事诉讼法关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限的限制,可以按照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由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组成。刑事部分包括公诉人宣读起诉书、讯问被告人、出示物证、辩论意见和被告人最后陈述等环节。附带民事部分包括附带民事原告人宣读起诉状、答辩意见、举证和质证意见、辩论意见以及法院组织调解等环节。附带民事诉讼应在刑事案件立案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之前提起,以确保两种诉讼在同一审级中解决。
犯罪嫌疑人送检前是否一定会被捕的问题。案件移送检察院并不表示犯罪嫌疑人必定被逮捕,逮捕与审查起诉无必然联系。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若有逮捕需求,需提交逮捕申请并经过检察院审批。检察院审查逮捕时,可讯问犯罪嫌疑人及询问证人,辩护
中国民事案件中上诉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介绍了上诉到开庭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但第二审审结期限有限。同时详细阐述了民事案件上诉的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管辖等。文章还指出
民事诉讼案件开庭时间的相关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开庭时间与送达和适用程序有关。简易程序案件当事人收到应诉材料后15日内开庭,普通程序案件需30天后开庭。对于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公告送达期限为60天。民事案件立案及开庭时间具体程序包括立案通知、答辩
法庭审理笔录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法律规定。法庭审理笔录是记录法院裁判案件全部审判活动的书面材料,真实反映庭审过程,具有法律依据。书记员需按法律规定记录法庭审理活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权申请补正笔录。法庭笔录应当在庭审过程中当庭宣读,并在确认无误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