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仅限于信赖利益的损失,其中信赖利益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是指信赖人直接财产的减少。
间接损失,也被称为可得利益损失,是指信赖人本应该获得但未能获得的利益。例如,如果信赖合同有效且信赖人失去了应该获得的某种机会,这些利益必须是在订约时可以客观地预见的范围内。
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两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导致对方遭受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相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得知商业秘密或其他应保密的信息,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不当地使用。如果泄露或不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或信息,导致对方遭受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
合同订立的不同形式,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以及其他形式。口头形式的合同方便快捷,但发生纠纷时难以取证。其他形式的合同认定复杂,需综合考虑行为、意愿等因素。文章还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了未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其他方式证明合同成立,并解决了房产交易
一起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胡某因**汽车公司的广告欺诈而提出索赔。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于汽车公司是否应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存在分歧。作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汽车公司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因为其在缔约过程中存在价格欺诈行为,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即当事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导致的民事责任。包括其定义、法律规定及相关原则,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列举了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缔约过失情形,如恶意磋商、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等,并强调当事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承包商违反先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即缔约过失责任,包括假借订立合同恶意磋商等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的赔偿。文章还介绍了签订合同的要件以及签订合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签约对象的资质、合同名称和内容的一致性、明确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