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告必须具有合法资格,即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原告必须是因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而提起诉讼。
2. 必须明确指出具体的被告,即能够明确指出对方当事人是谁。
3. 必须提出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诉讼请求是指原告要求法院作出某种判决的要求,原告必须提供事实和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
4. 案件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并且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案件必须是人民法院能够通过行使审判权解决的事项,并且必须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1. 当事人的情况:对于个人,应写明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等;对于有代理人的,还要写明代理人的姓名、住所、工作单位以及与当事人的关系;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写明其名称、单位所在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等。
2. 原告的诉讼请求以及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3. 证据和证据来源,以及证人的姓名、住所等。
4. 受诉法院的名称,起诉的年、月、日,起诉人的签名或盖章。
法律规定,原告应当以书面形式递交起诉状。但是,为了方便当事人起诉,也允许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在笔录中,并告知对方当事人。人民法院对原告的起诉进行审查后,对符合法律规定的案件,在收到起诉状次日起的7日内依法立案受理,并通知当事人。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原告不服裁定,可以上诉。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民事案件的审理时间及相关规定。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延长;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上诉案件审理对判决的应在三个月内审结,对裁定的应在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十日内或公告期满后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