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犯罪中,贷款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然而,如何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意图,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过去的司法解释曾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思路是总结和提炼司法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具体规定典型的诈骗行为,以便司法机关进行认定。根据原则,只要能确实、充分地证明行为人实施了这些典型的诈骗行为,就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除非有相反的事实或证据否定这一点。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公诉机关和公诉人认为证明被告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非常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忽视了这个问题。准确认定贷款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方面可以节约诉讼成本,有效保护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同时也有助于维护金融秩序。另一方面,对于行为人来说也是公平的,不会过度加重贷款者的法律责任。如果行为人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了贷款并用于合法经营,如果成功获得丰厚回报并按时偿还全部贷款,那么行为人不会被定罪,反而会成为一个狡猾的“成功商人”。然而,这种成功是建立在违背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的,所以行为人自己而不是国家和社会将其置于这种危险的境地。
我国刑法第193条具体规定了贷款诈骗罪的几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合同、使用虚假证明文件、使用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等。然而,第五种行为方式“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是一个概括性的规定,为了防止遗漏,立法者采用了“拉大网”的描述。
对于认定“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司法人员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但在具体认定时应谨慎行事。总的原则是,其他诈骗贷款的方法应与前四种方式在性质和程度上相似,并足以表明行为人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意图。
以下几种行为方式应属于“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范围:
在我国刑法分则中没有明文规定单位犯罪的行为应如何处理。一种观点认为,应追究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实行单罚制,即只处罚单位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不应以犯罪论处。
我们同意后一种观点。理由如下: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是法律明确规定某种犯罪为单位犯罪。对于贷款诈骗罪,法律明确规定其主体为自然人,不包括单位。因此,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量刑,也不能追究单位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然而,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并不意味着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实际上,无论是贷款诈骗罪还是合同诈骗罪,都是从传统的普通诈骗罪演化而来。因此,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虽然不能构成贷款诈骗罪,但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因此,对于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量刑,也不能以诈骗罪定罪量刑,但应追究其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除非单位贷款行为没有借助合同形式,但这在实践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关于我国诈骗罪中,如果一次诈骗数额未达到立案标准,但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时,可将诈骗数额进行累计计算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意见,当累计数额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时,应依法定罪处罚。此外,文章还详细列举了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诈骗数额接近标准时的认定方法。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因此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严重后果如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具体刑罚根据肇事后的行为如逃逸、事故责任等有所不同。此外,解释还规定了特定情况下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处罚情形,
法律制裁手段的四种分类,包括违宪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违宪制裁是对违宪行为的法律制裁,包括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文件及罢免国家机关领导成员。民事制裁是法院对民事违法者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行政制裁是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实施的惩罚,分为行
诈骗款的追缴问题。首先提及追缴赃款的法律依据,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追缴赃款赃物及其收益,以保护被害人权益。其次,被害人的损失认定及发还赔偿也涉及相关法律条文。最后,对于财产的保全措施进行了解释,强调查封、扣押效力及被执行人违规处置财产的后果。摘要介绍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