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庭审作为刑事诉讼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在当前中国却被虚化至可有可无的地步。这种虚化不仅危害了司法程序的公正性,也损害了司法实体的公正性。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家弘在《法学家》杂志上发表的《刑事庭审虚化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以下观点:
庭审虚化是许多刑事错案背后的阴影。虽然刑事错案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咎于庭审虚化,但庭审虚化却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刑事庭审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举证的虚化、质证的虚化、认证的虚化和裁判的虚化。导致刑事庭审虚化的原因包括以侦查为中心的流水线诉讼模式、以案卷为中心的法官审理模式以及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决策模式。
为了改变刑事庭审虚化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刑事庭审由虚到实的转变:
首先,应确立直接言词原则,即裁判法官在作出判决时应直接对证据进行审查,未亲历证据审查的法官不得对案件事实作出裁判。此外,庭审中的举证和质证应以言词的方式进行,书面方式举出的言词证据一般不可采纳。
其次,应改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我国可以借鉴法国和日本的改革思路,适当增加参审陪审员的数量,以改变陪审员仅仅是职业法官的陪衬的现状。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我们有望改变刑事庭审虚化的现状,进一步提升刑事庭审的公正性和实质性,确保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上级法院审理下级法院管辖一审民事案件的权利,以及专属管辖的法律效力。上级法院有权审理下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也可将案件交下级法院审理。同时,不同案件类型的专属管辖分工不同,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协议排除。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江歌案庭审临近时,华人境外犯罪中国法律能否对其进行追责的问题。依据我国刑法,境外犯罪的追诉权仍然存在,但犯罪嫌疑人必须回国。具体到江歌案,如果刘鑫的前男友回国,将由相关法院进行管辖。同时,文章还批评了江歌案中的网络暴力现象,指出网络舆论应关注事件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