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立案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此规定自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公发[2001]11号)和2008年3月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补充规定》(高检会[2008]2号)废止之日起施行。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在本质上都属于诈骗犯罪,但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诈骗罪只侵犯财产所有权,是单一客体;而合同诈骗罪不仅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利,还侵犯合同行为管理制度。
诈骗罪可以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来骗取财物;而合同诈骗罪是在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进行欺诈,因此其欺诈手段具有特定范围的特殊性。
诈骗罪仅限于自然人主体;而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包括单位,且可以是任何单位。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属于法条竞合的情况,应当遵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
当合同存在实际交易且等价有偿,但最终的客观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并非由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和主观意愿支配下的客观行为所造成,而是由于其他客观原因所导致时,属于普通的民事违约纠纷,而非合同诈骗。然而,如果合同客观上的不履行或不能履行是由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所支配下的主观根本不想履行、根本不可能去履行而造成的,就属于合同诈骗。
以上是关于合同诈骗立案的法律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相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在手心律师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上进行咨询,我们的在线律师会为您提供专业的解答。
引用法条:
[1]《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立案司法机关对犯罪案件或民事纠纷审查后,决定列为诉讼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的诉讼活动刑事立案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能立案,那么合同诈骗立案有什么法律规定?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如何区分? 第九十二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以上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