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案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及认定最新律师解读
时间:2024-05-11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合同诈骗罪立案追诉标准解读: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一、主观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主观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判断其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关键。由于主观非法占有为目的反映了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具有抽象性、可变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很难准确把握。对于行为人是否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可以依靠以下推定:首先,要考虑行为人的主体身份是否真实,是否具备一定的履行能力,是否采取了欺诈手段以及欺骗的程度;其次,要考虑行为人是否积极履行合同,是否表现出履行合同的诚意;第三,要注意查明财物的去向、未履行合同的主要原因、行为人对财物的处理是否用于还债、挥霍或者投机行为,以及是否拒不归还;最后,要考虑行为人违约后是否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或者赔偿对方的经济损失。
二、合同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
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借贷行为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借贷动机及目的、借贷用途、无法归还的原因、是否具备归还能力等因素。如果因为正常用途而进行借贷,虽然在借贷过程中虚构了部分事实,但是并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既未挥霍又未赖账,只是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如期归还,这应当属于借贷纠纷,不宜作为犯罪处理。
三、临时占用他人资金后及时偿还的情形
如果在一时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临时占用他人资金用于某种需要,但是事后能够及时偿还财物并赔偿损失,这种行为不应当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四、合同诈骗罪与普通民事纠纷的界限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公司或个人为了获得签单的机会,虽然具备一定的履约能力,但是故意夸大自身的经济实力,目的是让对方相信自己,达成与其签单合同的目的。此时所签订的协议应当被视为真实有效的合同,行为人在合同签订后积极履行合同,但最终没有完全履行合同,或者只履行了部分合同内容,给对方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然而,与合同诈骗罪规定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能力而故意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相比,这种行为有本质区别,不应当作为犯罪处理,而应当视为民事纠纷,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
工作单位:山东法杰律师事务所王成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
构成欺诈行为的要件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
-
合同诈骗立案的法律规定解析
-
经济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
合同诈骗罪案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及认定最新律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