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商事案件中,立案对执行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减少案件的执行困难,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执行难首先应该从法院自身立案开始进行“综合治理”,找出法院自身的原因。法院应正确了解自身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面临的社会矛盾,明确法院能够解决的社会矛盾和不能解决的社会矛盾。只有找准法院的能力所在,才能减少积压在法院的矛盾,有效解决执行难。
在起诉前,每件案件都需要经过立案庭的立案程序。立案庭法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议当事人尽量自行解决纠纷,不要激化矛盾,以免判决难以执行;二是建议当事人利用社会关系解决纠纷,如家族长辈、朋友、亲戚等;三是建议当事人到基层组织如村民委员会、政府调解办解决纠纷;四是建议当事人利用中断制度解决诉讼时效问题。立案法官应向当事人释明起诉到法院所需的成本,包括诉讼费、时间成本等,引导当事人寻求其他途径解决纠纷,以节约诉讼支出、司法资源和促进社会和谐。
主要目的是减少进入法院的案件数量,促使社会多元化解决纠纷,减少执行案件的数量,才能有效解决执行难。
在起诉受理时,一是引导当事人把握好起诉时机,避免因被告无执行能力而导致胜诉难以执行;二是提示当事人立案时申请法院进行诉讼财产保全,以控制被告的财产为以后执行打下基础;三是把握好立案类型,不是所有纠纷都适合到法院解决,应根据法律规定,将应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
现行的执行立案制度规定不具体,导致一些无执行能力的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增加了法院的执行负担。此外,执行案件恢复执行的决定由谁审查也没有明确规定,申请执行人的对被执行人财产举证责任也没有强调。
2008年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为执行立案制度改革提供了司法保障。新修订的法律规定了申请执行的期间为2年,引入了申请执行时效中断的规定。此外,修改后的法律增加了被执行人的财产报告义务及违反该义务的法律后果。
为了改变法院执行难的局面,提高案件执结率,节约司法资源,应进行执行立案制度改革,并赋予立案庭更大的权力。一是增加立案力量,充分做好财产举证调查工作。二是执行案件是否恢复执行应由立案庭听证审查。通过立案公开的执行听证和财产调查,可以提高执行工作的效率和公正性。
总之,在民商事立案和执行立案时,应细化立案条件,严格把握立案关,建立立案制度,减少法院无能力处理的案件进入法院,有效解决执行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加强立案庭的工作力量,完善财产举证调查工作,并赋予立案庭更大的权力。
关于缺席审理的处理方式。当当事人接到法院传票后选择不出庭参加案件审理,法院可采取缺席判决或撤诉措施,并由当事人承担相应后果。具体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第一百四十三条、一百四十四条和一百四十五条规定。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