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诉讼实践中,当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诉讼请求竞合在一起时,目前存在三种解决方式:合并审理、分别审理和附带审理。合并审理是将两个诉讼请求合并审理,或将提出民事诉讼请求的一方当事人视为第三人,合并审理两个诉讼。分别审理是将两个诉讼请求分庭审理,先由行政庭审理行政诉讼系列的请求,再由民庭审理属于民事诉讼系列的民事争议。附带审理是指在解决行政诉讼请求的基础上,附带解决与此行政诉讼相关的民事争议。
根据判决的确定性原则和诉讼经济原则,附带审理方式更适宜。合并审理两个不同种类的诉讼请求不符合判决的确定性原则,而分别审理方式则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附带审理方式既符合判决的确定性原则,又符合诉讼经济原则,是解决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较为合理的办法。
确定某两个不同性质的诉讼请求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提是分析确认两个诉讼请求的诉讼法律关系归类和两者的互相关联情况。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行政诉讼必须首先成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以行政诉讼为主,民事诉讼为辅。民事诉讼必须依附于行政诉讼而存在。
其次,两个不同性质的诉讼必须由行政机关的一个行政行为所引起,并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损害了行为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两个不同性质的诉讼必须具有内在关联性,即引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与相对人的民事权益不可分割,民事诉讼的解决依赖于行政诉讼的解决。
最后,附带的民事诉讼必须在行政诉讼的过程中提起,最迟在行政庭对行政诉讼请求作出判决之前提起。
行政侵权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因违法或不当行为给相对人造成损害,行政相对人因而请求行政机关承担赔偿义务的诉讼。对于这类诉讼的归类,目前存在争议。
将行政侵权赔偿作为民事案件在审理行政诉讼的过程中附带审理的做法不适宜,因为行政侵权赔偿与行政诉讼附带的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和前提条件不同。行政侵权赔偿应当按照行政诉讼的特定程序来审理,而不应作为民事案件来附带审理。
行政侵权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重要区别在于,行政侵权赔偿诉讼可以与行政诉讼合并审理,而行政诉讼附带的民事诉讼只能在行政诉讼的基础上附带审理。
在行政审判实践中,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诉讼类型。通过总结经验和加强理论探讨,可以逐步规范和法律化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从而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