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事赔偿责任:当员工泄露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损失时,侵权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2. 刑事责任:如果员工泄露商业秘密造成权利人重大损失,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以下是可能的刑事责任:
(1)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或单独处罚金;给权利人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明知或应知上述行为,仍获取、使用或披露他人商业秘密的,可能被定罪为侵犯商业秘密罪。
3. 行政责任:权利人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泄露商业秘密的行为,相关部门将根据泄露秘密的情况对侵权人进行罚款等处罚。
1. 民法救济:若员工与公司签订了保密协议,当员工违反保密条款构成违约时,公司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要求员工赔偿损失,通过商事仲裁或诉讼等方式实施民事救济。
2. 刑法救济:如果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严重且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公司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或向公安机关控告,要求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并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3. 行政法救济: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相关规定,若公司认为商业秘密受到侵害,可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查处侵权行为。公司也可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调解请求或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损害赔偿。
4. 劳动法救济:公司若发现员工违反保护商业秘密的规章制度,违反劳动合同中的保密条款、保密合同或竞业禁止合同约定,给公司造成损失,可根据劳动法规定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员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可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起诉。
以上是员工泄露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及企业维权途径的介绍,企业可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需进一步咨询,请咨询专业律师。
侵犯商业秘密罪及其客体的问题。侵犯商业秘密罪涉及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或使用商业秘密,侵犯了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和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证据认定面临权利人配合问题,信息是否属商业秘密需专业鉴定。损失计算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关键,主要包括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损失、侵权
保密和竞业禁止的相关内容。在保密义务方面,规定了员工在合同期限内及解除/终止日后的竞业禁止期内,不得使用和披露公司的保密信息,且相关的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保密内容包括交易秘密、经营秘密、管理秘密和技术秘密。在竞业禁止方面,员工未经公司同意不得兼职、参
劳动合同中的聘任和解聘、加班费、保密条款和竞业限制条款等问题。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聘任和解聘需符合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并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区分于普通员工的合同。同时,需注意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后的加班费问题,并在合同中解决。此外,为防止商业秘密泄露,需增加保密
甲方聘请乙方作为产品传播推广合作单位的合同定义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详细规定了乙方的推广任务、甲方的支持、合作期限及付款方式等。乙方需保证合法开展市场传播活动,不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并在合作期间不得从事相同性质产品的传播服务。合同期限及续签、终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