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工伤认定 > 工伤认定标准 > 上下班途中受伤的是否应被认定为工伤?

上下班途中受伤的是否应被认定为工伤?

时间:2024-05-16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22541

职工上下班途中遭遇车祸受伤,是否应认定为工伤?

一. 情形的界定

本文讨论的案情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事故发生在2008年上半年;

第二,职工与单位具有合法存续的劳动关系;

第三,职工受伤的地点是在正常的上下班必经路途当中,没有绕道、办私事等情况;

第四,受伤的时间是在正常的下班时,不是业余时间;

第五,受伤系与对方机动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导致;

第六,事发时受伤者正无证驾驶着两轮摩托车;

第七,事故发生后对方驾车逃逸,事后也没有被追查出来;

第八,公安交通部门因无法查到肇事车主或驾驶员而无法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但作出了肇事车辆逃逸的书面证明;

第九,受伤职工及时申请了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的材料中以公安交通部门出具的上述书面证明替代事故责任认定书,其他材料齐全。

二. 认定的层次

那么,在本案情形下,劳动部门对于受伤职工的申请,应当作出属于工伤还是非工伤的认定呢?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认定工伤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1. 一般规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规定:“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既可以是职工驾驶或乘坐的机动车发生事故造成的,也可以是职工因其他机动车事故造成的。”

据此,本案中受伤职工应当属于工伤。这是法律规定基本面意义上的理解和法律适用,也是认定本案情形属于工伤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2. 障碍和排除

(1) 关于无证驾驶

一些“非工伤”论者认为,受伤职工无证驾驶车辆,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情形,因此不应认定为工伤。然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工伤认定部门没有权力作出“违反治安管理”的结论,因为治安管理处罚应由公安机关决定。而对于无证驾驶行为,应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而不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因此无证驾驶车辆属于违反交通管理的行为,而不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因此,无证驾驶并不构成不认定为工伤的法律依据。

(2) 关于肇事车辆逃逸

另一些“非工伤”论者认为,对方肇事车辆逃逸后,无法确认事故责任,因此无法认定受伤职工为工伤。然而,根据《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逃逸的当事人应承担全部责任,无论事故责任如何,已逃逸的一方应依法承担全部责任,而受伤职工没有责任。因此,肇事车辆逃逸并不能成为不认定为工伤的法律依据。劳动保障部门无权代替公安交通部门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并据此进行工伤认定。只要其他条件符合工伤认定要求,受伤职工应当被认定为工伤,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工伤认定和评残认定的区别

    工伤认定和评残认定、司法鉴定和伤残评定与伤情鉴定之间的区别。申请鉴定主体、前提条件、依据、内容、所需材料和收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中,工伤认定和评残认定主要关注工作伤害及伤残程度,而伤残评定与伤情鉴定则更多涉及交通事故或其他伤害造成的身体损伤程度及影

  • 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首先,申请鉴定需提交相关资料并满足条件;其次,委员会将初审资料,若不完整则要求补充;接着,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鉴定组进行鉴定,必要时委托医疗机构诊断;最后,委员会在20日内送达鉴定结论,如对此不服可申请再次鉴定。

  • 工伤认定书超出一年会有何影响

    工伤认定超过一年的影响及处理方式。即使超过一年期限,劳动者仍可主张合法权益,工伤认定由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申请工伤认定需提交相关材料,包括工伤认定申请表、身份证明、劳动合同、医疗证明等。如果材料不完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告知需要补正的材料

  • 什么情况可以比照工伤处理

    根据上述内容,从业人员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患职业病;因工外出期

  • 离职体检不合格可以要求赔偿吗
  • 裁员赔偿金的计算方法详解
  • 农民工工伤如何申诉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