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的案情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事故发生在2008年上半年;
第二,职工与单位具有合法存续的劳动关系;
第三,职工受伤的地点是在正常的上下班必经路途当中,没有绕道、办私事等情况;
第四,受伤的时间是在正常的下班时,不是业余时间;
第五,受伤系与对方机动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导致;
第六,事发时受伤者正无证驾驶着两轮摩托车;
第七,事故发生后对方驾车逃逸,事后也没有被追查出来;
第八,公安交通部门因无法查到肇事车主或驾驶员而无法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但作出了肇事车辆逃逸的书面证明;
第九,受伤职工及时申请了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的材料中以公安交通部门出具的上述书面证明替代事故责任认定书,其他材料齐全。
那么,在本案情形下,劳动部门对于受伤职工的申请,应当作出属于工伤还是非工伤的认定呢?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认定工伤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规定:“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既可以是职工驾驶或乘坐的机动车发生事故造成的,也可以是职工因其他机动车事故造成的。”
据此,本案中受伤职工应当属于工伤。这是法律规定基本面意义上的理解和法律适用,也是认定本案情形属于工伤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1) 关于无证驾驶
一些“非工伤”论者认为,受伤职工无证驾驶车辆,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情形,因此不应认定为工伤。然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工伤认定部门没有权力作出“违反治安管理”的结论,因为治安管理处罚应由公安机关决定。而对于无证驾驶行为,应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而不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因此无证驾驶车辆属于违反交通管理的行为,而不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因此,无证驾驶并不构成不认定为工伤的法律依据。
(2) 关于肇事车辆逃逸
另一些“非工伤”论者认为,对方肇事车辆逃逸后,无法确认事故责任,因此无法认定受伤职工为工伤。然而,根据《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逃逸的当事人应承担全部责任,无论事故责任如何,已逃逸的一方应依法承担全部责任,而受伤职工没有责任。因此,肇事车辆逃逸并不能成为不认定为工伤的法律依据。劳动保障部门无权代替公安交通部门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并据此进行工伤认定。只要其他条件符合工伤认定要求,受伤职工应当被认定为工伤,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鉴定中的一级伤残等级标准,详细列举了各项评估指标及其具体内容,包括智能损伤、肢体瘫痪、运动障碍、面部毁容、瘢痕形成等身体部位的功能受损情况以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严重损伤。这些标准对于评估工伤等级具有重要意义。
涉外劳务派遣工伤处理方法。对于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应依据前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劳务派遣单位需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并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被派遣劳动者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工单位应负责协助。工伤认定申请需在规定时限
上下班途中骑电动车自行摔倒是否构成工伤认定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骑自行车摔倒属于交通事故,符合工伤认定的条件,应认定为工伤。立法本意是为了保障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能及时得到救治和补偿。如有复杂情况,建议咨询律师
关于工伤认定的时限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发生事故或职业病后,单位应在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否则由单位承担期间发生的工伤待遇和相关费用。特殊情况可延长申请时限。未按时申请,职工及其直系亲属或工会组织可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