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当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受到损害且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时,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向患者详细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的情况,医务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如果不适宜向患者说明,医务人员应向患者的近亲属进行说明并取得书面同意。
如果医务人员未履行上述义务导致患者受损,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无法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的意见时,医疗机构负责人或授权的负责人可以批准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未履行与当时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导致患者受损,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医疗机构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将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
如果患者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输入不合格的血液而受损,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当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包括:
第一项情形中,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也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按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住院志、医嘱单、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等病历资料。
患者有权要求查阅、复制上述病历资料,医疗机构应予以提供。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保密患者的隐私。如果泄露患者隐私或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导致患者受损,应承担侵权责任。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进行不必要的检查。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干扰医疗秩序、妨害医务人员工作和生活的行为,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未取得药品许可证的处罚措施及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未取得药品许可证的单位应责令关闭,并没收违法药品和违法所得,同时处以罚款。处罚措施包括责令关闭、没收违法所得和处以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罚款,对于货值金额不足十万元的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在启动次序、委托形式、程序和证据形式上存在差异。首先,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要先于医疗过错司法鉴定进行,只有经过技术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才能进行司法鉴定。其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委托范围有限,只能委托当地医学会或省级医学会
医疗事故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发生医疗事故后,有人故意丢失、篡改、隐藏、伪造、销毁病案和相关资料,且情节严重构成犯罪;或者医务人员因极端不负责任导致病人死亡,且情节恶劣构成犯罪;或者医疗单位发生医疗事故后寻衅滋事,扰乱医疗工作秩序,
意外医疗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医疗赔偿纠纷可通过和解、调解和诉讼等方式解决,和解应遵循法律规定,调解由卫生行政部门等第三方介入。医疗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