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事故瞒报,私下与受害人家属达成协议,协议有效吗?
【案情简介】
A公司为其挂靠的机动车投保了交强险及商业险,其中车上驾驶员险及车上乘客险最高责任责任为10万元。该机动车在运输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经交警认定负主要责任,该车一乘客重伤,驾驶员死亡,A公司为被保险人与受害人家属私下达成赔偿协议,后A公司向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对协议金额不予认可,认为双方私下达成的协议对金额的计算偏高,A公司主张在20万的限额内全部赔偿,而实际损失并不一定超过了最高保险金额。A公司起诉到法院请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和商业险的最高限额内完全赔付,法院经过审理认为驾驶员险是没有争议,受害人死亡在最高限额内赔偿是合理的,而乘客的损失是否超过了保险最高限额,A公司提供了一份伤残鉴定证明乘客的伤残等级为二级、六级、八级,法院确认了该份证据,认为乘客重伤所受损失已超过10万元,且双方又达成赔偿协议,A公司对受害人进行了赔偿,因此保险公司应予承担赔付责任。
【案件评析】
1、保险公司对赔偿协议的认定
在保险理赔中,保险公司一般有自己的核定方式,首先是审查损失是否在保险责任范围,如果在保险责任范围那么又按照哪个赔偿标准计算,是否有免赔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保险公司的核定理赔金额与被保险人或受害人的预期赔偿金额相差很大,必然导致纠纷的产生。在实践中,赔偿协议是被保险人与受害人达成的,被保险人一般是接受挂靠的公司,受害人可能是实际车主或实际车主雇用的司机,可见由这两方所签订的协议肯定是对受害人有利的,协议达成的赔偿金额在保险公司理赔是不一定被认可,还有一种是受害人是第三者,由于实际车主或司机是事故的一方,在计算赔偿金额时都会偏向对受害方有利,对于这样的赔偿协议,在理赔时对金额的确认上都会产生争议。
2、法院对赔偿协议的认定
如果起诉到法院,该协议不一定就没有约束力,法院认为约定合理的赔偿金额还是予以认可,法院审查认为不合理的部分还是会重新认定赔偿金额。根据广东省高院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7条规定,受害人与机动车方达成的协议,除未参加签订协议的一方事后予以认可的以外,该协议对未参加签订协议的一方没有约束力,受害人要求按该协议履行的,可将与其签订协议的一方作为被告。广东省高院的意见还是坚持了合同的相对性原则,赔偿协议只能签订协议的双方有法律约束力,对于未参与协议的保险公司是没有必然的约束力。
那么本案是由深圳法院审理的,根据深圳市中院《关于审理交通事故人身伤害案件处理意见》第九条规定,当事人达成协议的认定效力问题,当事人在交警部门主持调解时或自行协商达成协议的,在审理案件时,经审查该协议不具有无效、可撤销情形的,可依法认定有效,并据此作出判决。可以看出深圳中院更偏向于对赔偿协议的认可,只要协议不具有无效、可撤销的情形,都可以认定为有效,各地法院对这种赔偿协议效力的认定标准也是不统一的。就上述案例来看,受伤乘客伤残等级分别达到二级、六级、八级,就是以农村标准来计算也可能超过了10万的标准,因此法院在审查损失金额时,认为损失金额是超过了保险限额的,故判决保险公司在保险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被保险人与受害人达成的赔偿协议是民事合同之一,对协议双方是有约束力,但对未参与赔偿协议的保险公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根据实践中处理的保险案例来看,有支持的,有不支持的,支持的一般认为赔偿协议约定的损失金额是合理的,不支持的,认为损失金额计算有误进行重新认定。争议比较大且常见的是农村标准与城镇标准计算的争议,赔偿协议里是按照城镇标准计算损失,但诉讼中又提供不了充分有效的证据按照城镇标准计算,或主张的城镇标准未被采纳的,都会导致赔偿协议约定的损失金额重新认定。
希望通过上面的内容您能对安全事故瞒报,私下与受害人家属达成协议的相关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果您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关于安全生产中人员必须持有相应资格方可上岗的问题,提出改变安全教育的现状,实行分级负责、分级教育。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做好科研合作,加强风险评估和重点管理,编制安全措施并执行科学程序。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要严格执行“五定”原则,确保安全生产。
甲方在审查承包人主体资格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包括企业形式、建筑企业资质和是否存在挂靠情况。同时还阐述了乙方作为劳务承包方在施工中需要承担的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包括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执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等。
农村建筑事故的责任主体认定和责任划分问题。建筑事故是发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农村建筑事故处理困难,主要是因为建筑商多为个体户,缺乏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农村建筑事故的认定和管理目前缺乏具体法律规定,需要根据案件情况综合判断处理
关于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和检查工作的情况。成立了以山群副局长为组长的检查领导机构,并对在建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和住宅工程进行了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防范事故工作、应急管理等方面。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建筑材料乱堆乱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