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4年7月5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一项调查显示,82%的中国民众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调查还发现,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在生活中曾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调查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具体食品安全问题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最令人担心,其次是假冒知名品牌的食品,还有人担心过期食品仍在销售。
另据权威部门透露,国内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低于50%。近日,杭州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在杭州江干区联合查处4家豆芽加工黑窝点。在其中一家黑窝点,过期药剂和漂白粉随处可见。这些豆芽加工黑窝点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工人戴着面罩生产豆芽,加工环境脏乱差,随意添加各种有害物质。这引发了对于戴面具加工的豆芽是否安全可靠的质疑。
商务部部长助理、全国三绿工程工作办公室主任黄海在北京表示,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面临严峻形势,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约为8%,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约为7%。据调查,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低于50%。
200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食品安全高层研讨会上,有关专家估计,每年我国实际发生的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至40万人。果蔬残留农药、有机磷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重者会中毒死亡。果蔬食品的重金属、亚硝酸盐污染属于慢性积累中毒,是导致癌症、软骨病等多种疑难怪病的因素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陈君石教授指出,约三分之一人的癌症是由食品引起。
2004年6月6日,在海南发现的椰果加工使用违禁添加剂现象令人震惊。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省卫生厅、省工商局及质量技术监督局,10天内检查了41家椰果加工厂,发现17家加工厂无卫生许可证,9家无营业执照,7家涉嫌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工原料加工椰果。查封椰果成品、半成品90余吨,椰果培养盘33万盘,查获工业用双氧水、氢氧化钠、硫酸镁、硫酸铵等工业原料一批。其中两家加工厂涉嫌利用有害人体的非食品原料生产椰果案已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2004年7月开始,毒黄花菜开始流向全国市场。2004年3月13日,沈阳卫生监督所查处了满满7卡车二氧化硫残留超标近200倍的黄花菜,共计24.5吨。然而,在黄花菜主要产地河南平舆县和湖南省祁东县等地发现,这只是冰山一角。据衡阳市卫生局介绍,沈阳查出的24.5吨毒黄花菜不仅来自祁东,部分来自陕西、福建等地。黄花菜产业的龙头企业湖南映武黄花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映武表示,今年药菜(用焦亚硫酸钠加工过的毒黄花菜)还有两三千吨。黄花菜中的硫含量来自合法的食品添加剂焦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的成分中约30%为二氧气化硫,根据国家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焦亚硫酸钠无论作为防腐剂还是漂白剂,都不能用于黄花菜的加工。然而,农户在加工黄花菜时仍然使用焦亚硫酸钠,导致黄花菜中的硫含量超标数百倍。
食盐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却成为毒祸民众的毒物。近期发生了多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共有403人中毒,2人死亡。亚硝酸盐在食品加工中可用作护色剂,具有很强的毒性,摄入三克即可致死。山西晋中市万家灯火大酒店、陕西省乾县春锋堂、吉林省长春市以及湖北省咸宁市等地都发生了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私贩食盐的犯罪活动也在全国各地愈演愈烈。四川省、山东省、江苏省等地都查获了大量私盐,其中一些私盐甚至是工业盐,其危害不小。工业盐主要用于制碱、锅炉软水、染料、肥皂及洗衣粉、饲料加工等领域,如果流入食用领域,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患者购买药品时的消费者投诉权利。根据相关法律,患者若发现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可依法投诉。解决途径包括与经营者协商、请求调解、向行政部门投诉、仲裁或诉讼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权监督检查药品相关事项,并需保密被检查人的秘密。消费者投诉时,需提交基本情况、投
食品经销单位的承诺,内容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取得合法许可证、雇佣具备健康证明的专业人员、建立食品进货查验及记录制度、遵守食品安全标准、确保经营场所符合要求、建立定期查验及退市制度、提供销售凭证履行退换货义务、真实的食品广告以及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等
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消费者对餐饮企业食品加工和服务环节的担忧。作者强调了只有保障食品安全和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提出加强对餐饮企业食品加工和服务环节的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议。文章通过个人经历和观点阐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呼吁社
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虽然该法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如旧体制的后遗症、法律交叉导致法律适用界限不清等问题。特别是利用不同法律交叉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极大危害。同时,以海南椰风食品有限公司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