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类别 > 代理 > 探讨法人与法人之间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探讨法人与法人之间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时间:2024-03-21 浏览: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25705

法人与法人制度

法人的定义和法人制度的形成

法人并非自然出现的产物,而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最初,法人的产生是自发的,后来为了规范社会有序运行,政府采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法人。

法人的雏形是非法人性质的团体,如古罗马的商业性团体和慈善性团体,以及中国古代的多人合作的团体。但是在罗马法中并没有出现法人概念。

最早的法人概念出现在18世纪德国学者的著作中,并且直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才对法人制度进行了规定。之后,日本、瑞士、前苏联、旧中国等国家的民法典都明确规定了法人制度。现今,世界上主要国家或地区的民法典或民法中都不同程度地确立了法人制度。

法人的定义

法人的定义有多种观点,但都认同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的另一类民事主体。法人是与自然人紧密联系并反映其权利义务在法律上延伸的民事法律主体。

根据不同的学说观点,法人的定义可以是团体人说、独立财产说、两合组织说和社会组织体说。除此之外,法人还具有以下特点:法人是民事主体,具有权利义务;法人与自然人之间存在联系,法人的设立、活动、意志自由、终止和消灭都受到自然人的因素影响。

精神损害赔偿和法人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和起源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侵害人故意侵害他人人格权造成精神利益上的损害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是人格权保护制度的一部分,起源于德国民法典。

在古代,精神损害赔偿往往作为刑事犯罪处理,而不采取民事救济手段。但随着人们对人格权的重视,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民事责任方式得到了确认,并在各国的民法典或民法中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争议和原则

对于侵害法人人格权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可获得赔偿,学界存在争议。肯定者认为,侵害法人的人格权会严重挫伤法人决策人员的决策情绪和工人的劳动热情,造成精神上的损害,因此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否定者认为,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没有生命和精神可言。

然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侵害法人的人格权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主要包括公平合理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是民法中的一般基本原则,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应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确定。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

目前,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主要是以金钱补偿为主。以金钱来衡量法人精神损害赔偿是社会历史的进步,它可以起到精神抚慰的效果,并对侵害人起到教育、警戒和惩罚的作用。

除了金钱补偿,还有精神抚慰说和折衷说。精神抚慰说认为精神损害应以非金钱赔偿方式解决,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折衷说认为金钱赔偿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方式,与非金钱赔偿方式并行不悖。

综上所述,法人精神损害赔偿是侵害法人人格权造成精神利益上的损害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包括公平合理原则,而赔偿方式主要是以金钱补偿为主。

物质补偿性与惩罚性并举的原则

法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其精神利益受到侵害时,需要以物质方式,尤其是金钱来补偿所受损害。相应地,侵害者一般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和实物,以起到惩罚和警戒的作用。只有将物质补偿性与惩罚性并列作为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才能减少此类诉讼案件的数量,实现真正的公平合理。

法官自由酌量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人精神损害个案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很难通过立法一刀切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法官自由酌量的权力。然而,法官个人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并不能准确判断法人的赔偿金额,导致法官滥用自由酌量权力。因此,在法官自由酌量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实际调查。调查应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例如心理学家、法律工作者、经济学家等。调查的范围应涵盖法人精神利益是否受到损害以及损害程度等。各国立法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范围应受到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限制,不应随意扩大。例如,《德国民法典》第253条规定:“损害为非财产上的损害者,仅以有法律规定的情形为限,始得请求以金钱赔偿之。”我国的立法也采取了法定原则,民法第120条规定:“只保护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我认为,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应采取法定原则,但不应过于狭窄,这样有利于保护法人的精神利益。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对精神损害赔偿规定起点和上限金额;另一种主张不具体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我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正确,因为精神利益是无形的,不同个体的精神损害很难相同。此外,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一刀切的做法无疑会给实际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因此,应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来确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当然,除了根据公平合理原则和实际调查情况确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外,还应参考过去的判例,结合本地区情况和个案的实际情况进行赔偿。

结论

法人是与自然人紧密联系并在法律上反映其权利义务的延伸,法人也具有人格权,而精神赔偿保护的重点是人格权。法人具有精神利益,只有确立正确的赔偿原则、方式和方法,才能准确进行法人精神损害赔偿。

结语

各国民法传统都偏重于保护法人财产权,而忽视或不重视对法人人格权的价值和保护,尤其是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加强对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研究对于全面保护法人的合法权益、制裁不法侵权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以及推动法律与国际接轨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在我国尚未真正实施民法典的情况下,对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在具体操作上仍存在一定难度。可以借鉴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经验总结、法律技术的完善、国内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外有影响的司法判例,逐步解决法人人格损害赔偿的问题。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伪造印章被判刑所签担保合同是否有效

    翁某作为某公司董事长伪造公司印章签订担保合同的情况。翁某因投资房地产向游某融资并签订《借条》和《协议书》,其中涉及A公司、某公司的担保。虽然某公司提出再审,主张翁某伪造印章,但最高法院认定翁某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公司需承担担保责任。文章还介绍了相关法

  • 超越代理权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超越代理权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代理人实施的超出被代理人授权范围的行为被视为超越代理权的行为或无权代理。根据法律规定,这些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会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代理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法律责任,如代理权限内的责任、转托

  • 买卖合同中相对人是否需要对无权代理承担责任

    买卖合同中相对人是否需要对无权代理承担责任的问题。如果无权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进行追认。同时,申请办理房屋买卖合同公证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如居民身份证件、房屋所有权证书、房屋买卖合同文本等。文章还提及

  • 无权代理订立合同有哪些

    无权代理订立合同的相关内容。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包括代理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在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法律依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无权代理的合同效力需经被代理人追认或善意相对人行使撤销权来确定。未经追认的合同对被

  • 如何取消独家委托协议
  • 委托合同受托人的损害赔偿如何承担
  • 合同代理人签字和盖章效力一样吗
合同类别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