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性赔偿(punitivedamages),又称示范性赔偿(examplarydamages)或报复性赔偿(vindictivedamages),是指法庭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起源问题,学者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英美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起源于1763年英国法官LordCamden在HuckleV.money一案中的判决,美国是在1784年的GenayV.Norris一案中最早确认这一制度。
2016年5月,一消费者购买了5盒山东某食品公司生产的假冒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六个核桃"商标的饼干,随后向山东枣庄工商局举报。2018年7月,河北某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向枣庄中院起诉,认为山东某食品公司未经许可,在其生产的饼干包装箱上使用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六个核桃"商标,构成商标侵权,并存在恶意情形,要求支付惩罚性赔偿金。
枣庄中院办案人员进行了认真准备,并多次向双方当事人进行辩法析理,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后山东某食品公司承认侵权事实,并同意支付惩罚性赔偿金。2018年8月29日,枣庄中院做出民事调解书,确认山东某食品公司向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支付惩罚性赔偿金16000元。据悉,该案系全国首例商标权人取得惩罚性赔偿金的案例。
据了解,针对以往商标权案件司法实践中侵权人违法成本低、权利人维权成本高、打官司往往得不偿失等现象,《商标法》引入了商标权人惩罚性赔偿制度。《商标法》第63条规定:对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权利人因侵权受到的损失、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利益或者商标使用许可费的1倍到3倍的范围内确定赔偿数额。但《商标法》修改以来,直到本案受理时,未出现适用商标法第六十三条进行惩罚性赔偿的案例。
作为民事责任重要形式之一的惩罚性赔偿,其重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关于惩罚性赔偿的法律规定具有公私混合法性质。惩罚性赔偿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为人的惩罚来维护社会利益,是国家为自身需要而作出的强制性干预结果,同时也包含为受害人提供慰藉的需要,体现了惩罚性赔偿的公私混合法性。
定是否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基础是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的高低主要从行为人主观过错程度和对损害后果的预见程度来确定。
惩罚性赔偿是严厉性程度最高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惩罚性赔偿是在承担补偿性民事责任的基础上承担的增加赔偿责任,其目的在于涉及责任人的精神痛苦,并通过强制性手段对责任人财产施加损失以达到惩罚之功效。
惩罚性赔偿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惩罚性赔偿的法律规定必须明确规定适用情况、赔偿数额或者界限、计算方法,并且法律条文必须清晰、确切,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惩罚性赔偿是由补偿性赔偿部分加惩罚性赔偿部分组成,除了具有一般赔偿损失的功能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
一是对受害人的超损失赔偿功能。惩罚性赔偿除了补偿性赔偿部分外,还包括体现惩罚性质的部分,使受害人获得超过实际损失的赔偿,包括提供精神损害赔偿、补偿受害人难以证明的损失、支付诉讼费用等。
二是对不法行为人的惩罚、遏制功能。惩罚性赔偿通过提高受害人获取赔偿的积极性和不法行为赔偿率,加重不法行为人的赔偿负担,以制裁、遏制不法行为人,并使其在总体上无利可图,甚至获得负收益,从而达到惩罚、遏制不法行为的目的。
综上所述,惩罚性赔偿制度案例以及其特征和功能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惩罚性赔偿的定义、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惩罚性赔偿是当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时,消费者可以要求增加的赔偿金额,最高为购买价款的三倍。欺诈行为包括质量欺诈、价格欺诈和数额欺诈等。适用惩罚性赔偿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实施了损害受害人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问题的惩罚性赔偿的合理性。当生产或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造成消费者权益损失时,消费者可主张赔偿损失及惩罚性赔偿。同时,对于食品安全纠纷的处罚和赔偿,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括赔偿实际损失、支付价款十倍赔偿金,以及经营者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
超市买到坏鸡蛋后的赔偿问题。消费者可向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并保留证据进行索赔或投诉。同时,超市作为经营者需承担查验义务,出售过期食品需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另外,文章还涉及了消费纠纷的诉讼费用计算问题。
食品吃出异物后的赔偿问题。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赔偿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如果造成消费者健康严重损害,受害人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赔偿的具体金额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