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资是指在建设施工合同中明确约定的一种承包商垫付工程款的行为。垫资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垫资行为必须在建设施工合同中有明确的约定。
垫资所提供的资金必须用于施工合同项下的工程建设。
垫资所涵盖的范围是本应由发包人支付的工程款。
最高院关于建设工程的《施工合同纠纷解释》第六条规定,如果当事人对垫资和垫资利息有约定,并且承包人要求按照约定返还垫资及其利息,应予支持。但是,如果约定的利息计算标准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超过部分则不予支持。第二款规定,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垫资的情况下,按照工程欠款处理。
从司法实践来看,保护垫资者的利益,垫资约定有效是司法领域的一个观念转变。
垫资的本质是将资金作为工程款的一部分,由发包方支付给承包方,用于支付材料、设备、人工等费用。然而,发包方通过约定不支付工程款,导致承包方自筹资金垫付周转。
在我国建筑承包领域,垫资曾一度被禁止。1996年,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严格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带资承包的通知》,要求严格禁止垫资施工。禁止垫资的原因是违反金融法规,扰乱建筑市场,导致工程款拖欠和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然而,实际情况比执法者想象的更为复杂,垫资问题履禁不止,并且越来越复杂。
2006年,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建市[2006]6号)》,将禁止垫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为政府投资项目。然而,在国际工程领域,垫资承包是被允许的,许多大型国际工程涉及垫资。
在国内建筑领域,垫资需求与行业规范产生冲突,许多发包单位为规避《96通知》,采取了制造黑白合同的手段,或者以承诺进场自带资金为条件,拒绝支付施工合同中约定的预付款和进度款。
目前,建筑市场仍未放开垫资问题,许多人对《96通知》仍有深刻印象。然而,垫资带来的社会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垫资行为本身的后果,而是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工人工资拖欠的有效方法在于开源引流、疏导融通,以及强健、规范建筑市场的大环境。
异地施工欠材料款的起诉程序,涉及选择管辖地和法院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规定,当事人需遵守一系列法律条款,如提供施工现场相关资料、遵守环保和安全规定等。在特定情形下,还需办理申请批准手续。
建筑工程发包和承包的行为规范,阐述了建筑工程发包和承包的定义及其涵义,明确了建筑工程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必须遵守合同约定,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包括工程质量、数量、工期、造价等要求。若一方违约则需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工程纠纷中暂停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情况,分为正常中断和非正常中断。正常中断是由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程序或可预见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非正常中断则是因企业管理决策、不可预见原因等造成。在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过程中
挂靠行为的定义和在建筑业中的实践,明确了挂靠行为即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从事施工的行为。挂靠行为被《建筑法》明确禁止,各地法院在审理相关纠纷时普遍认为挂靠协议无效。在认定挂靠行为时,审判实践结合多种情形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