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垫资是指在建设施工合同中明确约定的一种承包商垫付工程款的行为。垫资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垫资行为必须在建设施工合同中有明确的约定。
垫资所提供的资金必须用于施工合同项下的工程建设。
垫资所涵盖的范围是本应由发包人支付的工程款。
最高院关于建设工程的《施工合同纠纷解释》第六条规定,如果当事人对垫资和垫资利息有约定,并且承包人要求按照约定返还垫资及其利息,应予支持。但是,如果约定的利息计算标准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超过部分则不予支持。第二款规定,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垫资的情况下,按照工程欠款处理。
从司法实践来看,保护垫资者的利益,垫资约定有效是司法领域的一个观念转变。
垫资的本质是将资金作为工程款的一部分,由发包方支付给承包方,用于支付材料、设备、人工等费用。然而,发包方通过约定不支付工程款,导致承包方自筹资金垫付周转。
在我国建筑承包领域,垫资曾一度被禁止。1996年,建设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严格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带资承包的通知》,要求严格禁止垫资施工。禁止垫资的原因是违反金融法规,扰乱建筑市场,导致工程款拖欠和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然而,实际情况比执法者想象的更为复杂,垫资问题履禁不止,并且越来越复杂。
2006年,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建市[2006]6号)》,将禁止垫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为政府投资项目。然而,在国际工程领域,垫资承包是被允许的,许多大型国际工程涉及垫资。
在国内建筑领域,垫资需求与行业规范产生冲突,许多发包单位为规避《96通知》,采取了制造黑白合同的手段,或者以承诺进场自带资金为条件,拒绝支付施工合同中约定的预付款和进度款。
目前,建筑市场仍未放开垫资问题,许多人对《96通知》仍有深刻印象。然而,垫资带来的社会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垫资行为本身的后果,而是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工人工资拖欠的有效方法在于开源引流、疏导融通,以及强健、规范建筑市场的大环境。
 
	
	   施工单位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条件。首先,当发包人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时,施工单位在催告并给予合理期限后,若发包人仍不履行支付义务,可解除合同。其次,若发包人提供的建筑材料、构配件或设备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且拒不更换修理,施工单位可解除合同。最后,如果发
 
	
	   承包人在建设工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包括顺延工程日期、催告支付价款、工程折价或拍卖、赔偿停工损失等权利,以及隐蔽工程检查、勘察设计责任、返工修理责任、建设工程质量责任等义务。同时,也阐述了发包人在建设工程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如做好施工前准备、与承包人配合、
 
	
	   建筑工程转包的合法性,法律规定建筑工程可以合法转包部分工程,但需经过发包人同意并转包给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违法转包行为包括未经同意转包、全部转包或肢解转包、转包给无资质单位等,需承担法律责任。
 
	
	   合法分包中的债务责任及连带责任,指出承包人与分包人对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合法分包与转包、违法分包的连带责任的法理依据不同。合法分包中,违约行为导致总承包人与分包人共同承担责任;而转包和违法分包合同无效,按过错原则确定赔偿责任。实际施工人的连带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