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于2003年毕业后加入某公司,并与该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10年的劳动合同。然而,去年10月,王某因病住院治疗。今年4月,公司以王某的医疗期满且尚未康复无法工作为由,决定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了4个月工资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和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然而,王某对此决定不满,并委托代理人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仲裁委员会审理后撤销了公司立即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
根据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而停止工作治疗病情,期间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对于实际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下、本单位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职工,医疗期为3个月。
该公司认为王某的住院治疗已经超过了医疗期,并且他仍然无法从事工作,因此决定立即解除劳动关系。然而,该公司忽略了《劳动法》第26条的规定: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若不能从事原工作或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30日书面通知劳动者本人。
换言之,该公司在程序上违法。公司可以书面形式通知王某将于30日后解除劳动合同,但不能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部发布的规定,该公司在解除王某劳动合同时违反了程序要求。因此,仲裁委员会撤销了公司的解除决定。公司应该依法提前30日书面通知王某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保障公益岗位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合同期满或出现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劳动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等。在公益岗位上,劳动合同不适用关于无固定期限和经济补偿的规定。
劳动合同期满时,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多种情形,包括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患职业病或工伤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的劳动者、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等。同时,劳动者违约离职需承担的责任和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的经济补偿也
非工伤医疗期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方式。劳动者在非工伤期间需要治疗,治疗结束后无法胜任原工作,经过调岗仍然无法胜任时,用人单位需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赔偿并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医疗期的待遇,包括病假工资和疾病救济费的计发比例,根据不同的连续工龄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规定。只有在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或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这两种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才能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违约金的设立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将被视为无效。双方在约定违约金时应遵守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