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于2003年毕业后加入某公司,并与该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10年的劳动合同。然而,去年10月,王某因病住院治疗。今年4月,公司以王某的医疗期满且尚未康复无法工作为由,决定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了4个月工资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和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然而,王某对此决定不满,并委托代理人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仲裁委员会审理后撤销了公司立即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
根据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而停止工作治疗病情,期间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对于实际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下、本单位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职工,医疗期为3个月。
该公司认为王某的住院治疗已经超过了医疗期,并且他仍然无法从事工作,因此决定立即解除劳动关系。然而,该公司忽略了《劳动法》第26条的规定: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若不能从事原工作或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30日书面通知劳动者本人。
换言之,该公司在程序上违法。公司可以书面形式通知王某将于30日后解除劳动合同,但不能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部发布的规定,该公司在解除王某劳动合同时违反了程序要求。因此,仲裁委员会撤销了公司的解除决定。公司应该依法提前30日书面通知王某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期满时,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多种情形,包括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患职业病或工伤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的劳动者、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等。同时,劳动者违约离职需承担的责任和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的经济补偿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合同解除规定。劳动者可在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后解除劳动合同,或在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时立即解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也可协商一致解除。对于非过错解雇和经济性裁员,用人单位需提前通知并支付补偿。涉及违法行为的解雇,用人
非工伤医疗期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方式。劳动者在非工伤期间需要治疗,治疗结束后无法胜任原工作,经过调岗仍然无法胜任时,用人单位需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赔偿并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医疗期的待遇,包括病假工资和疾病救济费的计发比例,根据不同的连续工龄
甲方与乙方因各种原因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内容。协议中明确了双方同意自某年某月某日起解除劳动关系,甲方需支付乙方工资、社保、公积金及经济补偿金等责任。协议还规定了乙方办理离职手续的时间,以及乙方放弃其他诉求的声明。最后,协议生效时间及相关法律效应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