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款优先受偿权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来实现。申请执行时,需要提交执行申请书。人民法院会对执行申请进行审查,并可以采取划拨、扣押、拍卖等强制执行手段。
在行使建设工程款优先受偿权时,被执行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三人指的是承担某建设工程的第一承包施工人,不包括总承包项下的分包人或转包人。
承包人只能就其承包的建设工程、发包人未支付的工程价款行使优先受偿权。这包括承包人独立完成的和参与完成的建设工程,但不包括因其他原因而未付款给承包人的款项。此外,某些建设工程不适用工程款优先受偿权,例如所有权不明确、有争议的建设工程,以及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办公楼、道路、桥梁等公益建筑工程。
行使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范围并不包括建筑工程价款的全部。它仅包括承包人因承包工程而实际支出的费用,如工作人员报酬、材料款、机械台班费、各种税费等。承包人垫付的工程款(除非以工程垫资为名进行资金拆借)如果已经物化为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应当支持其受偿。然而,发包人违约给承包人造成的损失,包括逾期付款的利息、停返工损失、材料设备闲置损失、预期可得收益及约定违约金等,并不属于优先受偿的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2)16号“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第二条明确规定:“建筑工程价款包括承包人为建设工程应当支付的工作人员报酬、材料款等实际支出的费用,不包括承包人因发包人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1)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或大部分款项后,承包人就该商品房享有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得对抗买受人。这体现了生存权优先于经营权的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2)16号“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第二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或大部分款项后,承包人就该商品房享有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得对抗买受人。”
(2)数个工程款优先受偿权之间的彼此限制。一项建设工程可能涉及基础工程施工合同、主体工程建筑施工合同、工程安装施工合同及工程装饰装修合同等多个承包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各承包人都有权享受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未明确规定受偿顺序和比例。考虑到建设工程的承包主体虽然施工行为有先后,但其优先权产生的基础、指向的对象一致,作为工程价款的构成成分也完全平等,时间上的先后不影响权利本身的效力。因此,在同一项建设工程中,各承包人应平等享有工程价款的优先受偿权,各承包人之间应按所确定的债权比例平等受偿。
(3)诉讼保全措施对工程款优先受偿权的限制。人民法院在处理被保全的建设工程时,承包人可以主张优先受偿权。然而,承包人是否能在保全财产未被处置之前主张提前行使工程款优先受偿权尚存争议,而且在程序上也存在障碍。
(4)行使期限的限制。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2)16号“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第四条明确规定:“建设工程承包人行使优先权的期限为六个月,自建设工程竣工之日或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竣工之日起计算。”
施工合同纠纷诉讼中,以施工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的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业主拖欠工程款时,关于建设工程价款的优先权问题,包括权利行使主体、受偿范围以及起算时间等细节。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在建设工程无法正常竣工情况下的处理方式以及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的实现方式。
实践经常出现一个建筑物竣工验收后产生优先权和担保债权的同时存在如何适用,那个更优先。按照担保法的相关规定,担保债权基本按规定履行一定程序,具有社会公信力,比其他债权有优先受偿权。而优先权仅是以法律授权而存在,仅比一般债权享有优先受偿权,其他特权无法律
其二,但上述规定均未涉及工程价款优先权的转让问题。如果可以将工程优先权与工程价款债权一并同时转让给其他债权人,实际是承认对其他债权人的优先保护,而该等优先保护并不符合工程优先权的立法本意。
自《合同法》及2002年6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建筑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法释16号颁布实施以来,各地法院已经有许多判例说明:拖欠承包工程款优先受偿权是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诉讼请求提出的。所以为保障诉讼后利益的最大化,当事人提起拖欠承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