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 > 双倍赔偿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解析

双倍赔偿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解析

时间:2024-09-08 浏览:4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234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及欺诈行为

增加赔偿金额的要求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如果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赔偿的金额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欺诈行为的定义

根据《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以下13种情形被认定为欺诈行为:

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经营者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2. 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商品份量不足

经营者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商品份量不足,属于欺诈行为。

3.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

经营者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属于欺诈行为。

4. 以虚假的价格表示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其他欺骗价格表示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5.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6. 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经营者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7. 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经营者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属于欺诈行为。

8. 进行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

经营者进行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属于欺诈行为。

9.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虚假宣传

经营者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属于欺诈行为。

10. 骗取消费者预付款

经营者骗取消费者预付款,属于欺诈行为。

11. 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不按约定条件提供商品

经营者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12. 以虚假的方式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13. 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

经营者利用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属于欺诈行为。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虚假广告受骗的赔偿责任

    虚假广告受骗的赔偿责任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因虚假广告受到欺骗可以向广告主寻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代言人在特定情况下也应承担连带责任。虚假广告行为的认定涉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宣传的产品与服务的真实性。如果广告捏造事实或宣传内容与

  • 虚假广告的法律处罚

    虚假广告的法律处罚。根据《新广告法》相关规定,发布虚假广告属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可责令停止发布并罚款。罚款金额根据广告费用计算情况而定,严重情况可吊销执照。涉及犯罪将追究刑责。经营者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否则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需承担

  • 实体店退换货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实体店退换货的具体法律规定。消费者在实体店购买的商品,若存在质量问题或不符合约定,可依法进行退换货。对于网络等销售的商品,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也可无理由退货。同时,消费者协会在处理消费者投诉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依

  • 商场虚假宣传导致损失,如何要求赔偿

    消费者在商场因虚假宣传购买产品遭受损失后的索赔问题。消费者需保存相关证据,先与商场协商,如无法达成一致可投诉或诉讼。法律规定了虚假宣传的处罚和赔偿标准,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误导消费者。发布虚假广告将面临严厉处罚。

  • 案情简介
  • 卖家虚假宣传能要求退一赔三吗
  • 双十一卖家虚假活动怎么赔偿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