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 > 双倍赔偿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解析

双倍赔偿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解析

时间:2024-09-08 浏览:4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234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及欺诈行为

增加赔偿金额的要求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如果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赔偿的金额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欺诈行为的定义

根据《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以下13种情形被认定为欺诈行为:

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经营者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2. 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商品份量不足

经营者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商品份量不足,属于欺诈行为。

3.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

经营者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属于欺诈行为。

4. 以虚假的价格表示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其他欺骗价格表示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5.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6. 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经营者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7. 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经营者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属于欺诈行为。

8. 进行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

经营者进行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属于欺诈行为。

9.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虚假宣传

经营者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属于欺诈行为。

10. 骗取消费者预付款

经营者骗取消费者预付款,属于欺诈行为。

11. 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不按约定条件提供商品

经营者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12. 以虚假的方式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13. 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

经营者利用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属于欺诈行为。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认定标准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其认定标准。商场搜身行为是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典型案例,必须具备违法性,不得拘禁自然人身体自由。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行为还包括非法妨害行动、妨害公路通行、侵害通信自由和非法强制医疗等。遇到类似情况,建议消费者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 洗衣店衣物损坏赔偿的法律问题

    洗衣店衣物损坏赔偿相关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如局部损坏、衣物丢失或损坏严重等,洗衣店需进行不同标准的赔偿。对于高档、名贵衣服的清洗,若经修补后仍有价值,按保值金额的30%赔偿;若丧失价值则全额赔偿。消费者应注意保留凭证并妥善沟通维权。对于名贵的衣

  • 网售产品未标注厂商信息侵犯知情权吗?侵犯了。

    网售产品未标注厂商信息是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经营者若未告知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可能违反行政管理法规,需承担行政责任。对于严

  • 销售假冒商品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销售假冒商品涉及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法律的规定,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刑法,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和制裁。销售不符合保障标准的产品的经营者需承担多种责任,包括赔偿消费者损失和罚款等。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 手机屏破了还能三包吗?法律规定的权益保障
  • 诊所销售过期药品的法律处罚
  • 案情简介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