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起撤诉申请的人必须是原告或经过原告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
对于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原告,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提出撤诉申请,其他诉讼参加人不能提出撤诉。
2) 申请撤诉必须是自愿的。
撤诉是原告处分诉讼权利的行为,必须遵循自愿原则。强迫原告撤诉是不被法律允许的,强行动员原告撤诉或附加条件的撤诉都违反了自愿原则,也是不被允许的。
3) 申请撤诉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这意味着撤诉不能侵犯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也不能规避法律或企图逃避法律制裁。
4) 申请撤诉必须在人民法院宣判前提出,宣判后原告不能再提出撤诉。
原告申请撤诉应向人民法院提交撤诉申请书。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撤诉条件的,可以作出准予撤诉的裁定;不符合撤诉条件的,人民法院不应准许。对于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后原告提出的撤诉申请,人民法院在准许原告撤诉后,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作为另案原告,原案原告、被告作为另案被告,诉讼另行进行。
1) 一审中的撤诉
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的撤诉必须在宣判前申请。
对于公诉案件的审查,如果发现被告无罪,可以准许撤诉;如果发现被告有罪,则不允许撤诉。
对于自诉案件的审查,撤诉必须是自愿的。如果有新的事实或证据材料,可以再次起诉。
2) 自诉中的按撤诉处理
自诉人经两次传唤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法庭准许中途退庭的,法院应裁定按撤诉处理。
3)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撤诉
附带民事诉讼中,原告经传唤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法庭准许中途退庭的,应按撤诉处理。
4) 二审上诉的撤回
在上诉期限内撤回上诉的,法院应准许。
在上诉期满后要求撤回上诉的,第二审法院应进行审查。如果经审查认为原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应裁定准许撤回上诉;如果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将无罪判为有罪、轻罪重判,应不予准许,继续按照上诉案件审理。
被判处死刑并提出上诉的被告人,在第二审开庭后宣告裁判前申请撤回上诉的,应不予准许,继续按照上诉案件审理。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刑事自诉案件可以在宣告判决前撤诉,但公诉案件的受害人不能撤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4条,自诉案件包括以下案件:
(一) 只有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如侮辱、诽谤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侵占他人财物案。
(二) 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如犯罪情节较轻,可能判处较轻刑罚(如拘役、管制、单处罚金、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如轻伤害案、重婚案等。
(三) 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根据第206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与被告人自行和解或撤回自诉。但第204条第三项规定的案件不适用调解。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