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被告人王某在电大读书时与李某相识并成为朋友。2001年8月至12月期间,王某以办工厂缺资金、还高利贷借款和患脑瘤需钱治疗为由,从李某处借款10万元。王某将该款用于装修房屋、购买家具、还债等。2002年3月,李某得知王某所借款项均系虚构后,多次催促其还款。同年4月15日,王某向李某写了一张10万元的借条。同年12月31日,王某与李某签订了一份还款协议,约定以王某的一套价值6.2万元的住房作为抵偿,并在一年内偿还其余欠款,同时要求在2003年1月10日前办理房产抵押手续。然而,在约定期限内,王某既未还款,也未办理房产抵押手续。
根据第一种意见,被告人王某的行为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了李某人民币10万元,已构成诈骗罪。
根据第二种意见,王某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虽然她虚构了借款理由,但这只是民事欺诈行为,并没有诈骗的故意。客观上,王某未还款只是暂时无还款能力,而且她已向李某出具了借条并签订了还款协议,因此李某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王某还款。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钱财,数额较大的行为。在本案中,被告人王某在向李某借款时,虚构了办工厂缺资金、还高利贷借款和患脑瘤需钱治疗的借款理由,并改变了借款用途。对于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结合该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进行分析。
首先,从主观上来看,王某并没有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故意。根据案情,王某最初是向朋友李某借款,为了说服李某,她编造了办工厂缺资金、还高利贷借款和患脑瘤需钱治疗等紧急情况,并分期分批向李某借款10万元。后来,当李某催促王某还款时,她出具了借条,并与李某达成了还款协议。这表明李某也认可了双方之间的民事借贷关系,而王某并没有非法占有这10万元的意图。在司法实践中,出借方改变借款用途的情况在民事借贷案件中并不罕见,出借方可以根据法律中止合同并追究借款方的违约责任,但这并不构成诈骗罪。
其次,从客观上来看,虽然王某虚构了借款理由,但她与李某之间仍存在借款的内容和形式。这种行为应该被认定为民事欺诈,而不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诈骗犯罪行为。至于王某未还款的原因是因为暂时无还款能力,而不是一开始就为了虚构事实骗钱,后来因此拒不还款。
综上所述,被告人王某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她与李某之间的借款关系属于民事法律调整的范畴。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民法院·燮胃
教师资格证借给别人办资质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问题。根据中国的民事立法,借出教师资格证需要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的构成需满足主观过错、行为违法性、实际损害及因果关系等条件。责任人需是两人或多人,且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当事人约定。同时,连带责任的客体
长期恶意拖欠私人欠款不还的解决方法。债权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起诉,申请强制执行等措施来强制债务人清偿债务。具体措施包括扣押财产、抵押权、法院执行等。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如冻结存款、查封拍卖财产等。若情节严重,被申请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连带债务的成立要件,包括债务人的资格、债务标的的同一性和具备共同目的。债务人需为两个以上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债务标的要求相同并具备共同目的。共同侵权是构成连带债务的原因之一,但侵权行为的债务主体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关于债务标的是否可分,
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的联系与区别。按份之债中,债权人和债务人按份额分享权利或分担义务,各自独立。而连带之债中,债权人和债务人有连带关系,一方履行全部义务,其他方的债务也随之消灭。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效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