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召回制度,是指在产品存在缺陷有危害消费者安全与健康的危险场合,经营者应主动将具有危险的商品回收,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安全。如果经营者不主动回收,相关主管机关可强制经营者回收商品。召回制度的优势在于预防损害发生,但不能解决消费者的赔偿问题。
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有关于召回制度的规定,但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却未涉及该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只限于给消费者财产造成损失的场合,未造成损失的消费者无权要求经营者承担责任。我国产品质量法和合同法对召回制度有规定,但适用范围有限,未包括外国厂商与消费者直接订立买卖合同的情况。
由于现行法律对召回制度的规定不完善,导致在某些情况下无法保护消费者权益。例如,在三菱案件中,如果三菱公司未与中国消费者直接订立买卖合同,消费者无法要求其召回产品。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应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正。
修正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中增加规定,要求经营者在发现危险时主动回收商品,否则相关主管机关可强制回收。二是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将经营者承担责任的范围扩大到产品有危险的情况,不仅限于给消费者财产造成损失的场合。
在涉外产品责任案件中,中国消费者可以要求外国厂商承担产品侵权责任,以补偿其遭受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要求外国厂商承担责任需要考虑两个问题:承担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和产品本身的损害。
在涉外产品责任案件中,当事人通常有外国厂商、产品经销商和消费者。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代理关系。如果存在代理关系,消费者可以依据合同法规定要求外国厂商承担违约责任。如果不存在代理关系,消费者只能向经销商追究违约责任。
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撤销买卖合同来寻求救济。如果外国厂商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撤销买卖合同,并要求外国厂商承担合同无效的后果,并适用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赔偿。
销售合同的各项条款,包括产品购买细节、质量检验标准、付款方式、交货方式及时间地点、产品接收及检验、违约责任以及其他条件。双方约定了具体的产品名称、规格、价格、数量,明确了质量标准、尺寸要求、包装要求以及交货方式等,并规定了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和赔偿标准
产品瑕疵的定义、销售者的责任和未履行责任的后果等相关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瑕疵产品不符合法定和约定的产品质量标准,销售者需承担修理、更换、退货和赔偿责任。若销售者不履行责任,相关部门可责令其改正。同时,合同约定对于瑕疵品处理有
契约关系的法律属性,指出契约关系既有人的意志属性又有物质关系制约属性。法律关系的产生依赖于当事人的个人意志表示,而非仅依赖于国家意志。法律适用的目标和步骤包括查明案件事实、选择和确定适用的法律规范以及推导出合理的法律决定。案例分析展示了法律适用的实践
质疑产品质量的举证责任,指出涉及产品质量纠纷并要求赔偿时,生产者或经营者应承担举证责任。讨论了产品缺陷的四种分类及其对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警示缺陷、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跟踪观察缺陷。同时,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应自行提供证据,如无法收集,法院可依法进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