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签订涉外合同之前,需要对交易各方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进行明确、具体的分析。在与外方的前期接触和谈判中,我们通常能够获得对方的初步信息。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谈判团队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公司,即使它们隶属于同一个母公司,也可能存在各种不同的原因。因此,非常重要的是将对方的座机电话、移动电话、邮箱地址等详细列明,并及时更新和整理这些信息。否则,如果在某一天发生重要而紧急的事情时,如果没有完备的联系信息,双方将无法顺利有效地沟通,甚至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公司业务人员通常不太关注交易对方的主体资格、资本资信情况,但法务人员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许多公司,包括境外的大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境外关联交易进行采购、销售和签订对外合同等相关事项。不同的交易主体在定位和风险承担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例如,一家BVI公司作为采购方与其在美国总部的母公司在整体资信方面可能存在巨大差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求对方通过母公司签约,但至少应该了解签约主体的基本情况,包括注册地、资产、实际管理机构等信息,以便对相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分析。
商务人员可能认为合同的标的物已经约定清晰明确,但法务人员需要提醒是否存在其他理解,即各方对合同的标的物的范围是否清晰界定。例如,双方合作某一款产品,该产品的技术、数量、销售领域等是否能够清晰界定,并防止因交易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各方对合同的标的物及范围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合作。
相关人员应该关注合同生效的法律意义,不能仅凭各方的前期合作和个人的主观判断来决定某种商业行为。例如,尽管交易各方已经就重要交易交款达成初步共识,但在中方企业尚未与对方达成正式生效协议之前,单方面进行备货备料,后因境外交易方的突发事件导致不能如期签约,给中方企业造成一定损失。许多协议约定“本协议有效期一年,期满前30日内任何一方如未书面通知对方终止协议,则协议有效期自动续展一年”等。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很多合同签订后没有专人跟进,特别是一些重要条款的持续跟进,导致无法知道合同何时到期、到期后如何处理以及自动续展等。如果某一天企业突然想终止合同,但该合同已经自动续展,将影响企业的商业运作目标的实现。
我们通常更关注主合同的内容,商务谈判往往围绕主合同展开。在合同审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视主合同而轻视合同附件的情况。这种情况应该避免,否则可能会导致合同条款重组或合同附件条款加重一方责任的法律风险。例如,某些境外厂商通过合同附件约定“合同条款与附件内容相冲突以附件内容为准”,或通过附件条款细化、补充主合同的内容,从而影响交易对方的利益。
由于国外交易主体的强势或有利地位,很多涉外合同中的合同终止/解除条款非常容易启动,有的合同甚至约定国外厂商随时可以解除合同,并且没有明确规定合同解除后的赔偿等事项。这种约定对中国厂商非常不利,许多中小型企业在接单过程中没有充分评估这些条款的风险,导致前期投入很大,后期却遭到毁约,造成严重的经营损失。
很多涉外合同,特别是销售合同,约定供货方应承担因产品质量原因引起的一切法律后果,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失、诉讼费用等。国内企业应高度关注这一条款,并据理力争,争取将相关赔偿事项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可能发生巨额损失赔偿的情况。
合同争议解决部分最关键的是解决方式和适用法律。目前,许多国际合同采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但很多美国企业往往要求通过其本国法院裁决。适用法律对合同各方影响非常大,需要高度关注。一方面,需要了解本国法律和对方国家法律的基本内容,同时也需要了解其他第三国的法律,以便提出适用第三国法律的替代方案。
国际通行和中国在解决国籍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方面的不同方法。国际通行做法主要通过国内立法、国际条约等方式消除国籍冲突,对于积极冲突根据不同情况以当事人最后取得的国籍、住所或最密切联系的国籍为准。中国则采用住所与国籍相一致原则或最密切联系原则,对于消极冲
国际技术转让合同的定义和特点。这类合同是一种书面协议,旨在跨越国界转移技术,涉及使用权转让、技术服务或知识传授,并收取相应费用。合同具有双务、诺成、有偿等特点,内容广泛、履行期限长、法律制度复杂。技术转让方需提供技术资料和指导,以确保受让方按合同生产
在对其他企业进行收购的时候,其实是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自身,当然也是在具有一定资格的情况下,才能对其他企业顺利进行收购。而收购企业有一定的程序要求,这是收购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了解的。收购股权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及财务问题,整个收购过程可能需要历经较
依据公司法第184条第2款,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二个以上公司合并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对合并协议应包括哪些主要条款,公司法没有规定。表明我国公司法赋予了参与合并的公司债权人异议有阻止合并程序进行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