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权,即保持个人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完整性的人格权。
需要注意的是,故意伤害罪侵害的是他人的身体权,因此,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通常不被认为是犯罪行为。只有当自伤行为是为了损害社会利益并触犯刑法规范时,才构成犯罪。例如,战时军人自伤以逃避军事义务,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故意伤害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可以是积极的行为,也可以是消极的不作为。积极行为包括拳打脚踢、刀砍枪击、棒打石砸、火烧水烫等;消极不作为的例子包括保姆不负责任,看到幼儿拿刀乱戳自己身体却不加以阻止,导致幼儿刺瞎自己的眼睛。行为人既可以亲自实施,也可以利用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实施,还可以利用驯养的动物如毒蛇、狼犬等实施。无论是针对人身外表造成外部组织残缺或容貌毁坏,还是针对人体内部造成内部组织、器官破坏,妨碍其正常功能活动,只要出于故意且能造成他人身体健康伤害,都可构成故意伤害罪。
如果某种致伤行为在法律上被允许,就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例如,在正当防卫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医生为了治病而截肢等。对于经被害人同意的伤害行为,需要具体分析。如果被害人的同意是为了危害社会利益,这种同意不能排除伤害行为的非法性;如果同意是为了有益于社会,可以排除他人伤害行为的非法性。对于激烈对抗性体育运动中发生的伤害行为是否合法,也需要具体分析。如果该项运动项目的规则允许致伤动作,一般不认为是伤害罪;如果动作粗鲁,明显违反规则要求,并有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应当构成故意伤害罪。
只有一般性的拳打脚踢、推拉撕扯,并不会造成伤害结果的行为,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伤害结果可以表现为破坏他人组织的完整性,例如咬断鼻子、砍断手脚;也可以损害他人器官的正常功能,例如听觉、视觉、味觉丧失,精神失常等。伤害结果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伤、重伤和死亡三种形态。如果没有造成轻伤以上的伤害,即没有达到伤害等级或虽达到等级但属于轻微伤害,则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其中,已满14周岁但未满16周岁的自然人实施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
故意伤害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对于自己的伤害行为能给被害人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追求。无论造成何种程度的结果都在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之内。因此,可以根据实际伤害结果来确定是故意轻伤还是故意重伤。故意轻伤的犯罪还存在犯罪未遂问题。但对于重伤意图非常明显,例如企图严重毁容,并已着手实施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成功的,即使未造成任何实际伤害,也应当定罪处罚。
在故意伤害致死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形式是混合罪过,即同时具有伤害故意和致人死亡的过失。这是区分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与过失致人死亡的主要标志。
人身伤害鉴定的标准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殴打他人的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殴打的情节,对当事人进行行政拘留和罚款的处罚。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罚款,情节较重的如结伙殴打、伤害特定群体或多次伤害他人等,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旨在引导公众遵守法律,避免暴力行为。
轻微伤的法律责任和赔偿金额问题。轻微伤不构成刑事案件,主要涉及行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公安机关可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功可处以罚款或拘留。关于赔偿金额,因具体情况和伤情严重程度不同而异,拘留和罚款的具体情况和金额也进行了说明。
脑震荡有轻重之分,要确定是否构成犯罪,需要进行司法鉴定。如果司法鉴定结果属于轻伤以上,打人者将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地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主要特征是犯罪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可以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罚。如果致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