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授权,按照法定程序,采用诉讼手段及其他监督手段,对执法、司法和守法活动实施检察以及督促纠正违法的专门性国家活动。公诉部门的法律监督职责主要表现为对侦查活动和审判活动依法实施监督并对其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
目前,关于公诉权与法律监督权的关系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公诉权和法律监督权不相容,特别是在公诉权和刑事审判监督权上,认为公诉人作为控诉一方参与诉讼,又以监督者的身份对诉讼活动进行监督,侵犯了审判权的权威地位。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首先,从检察权的起源来看,检察官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类似于现代的法律监督权。
其次,根据联合国《关于检察官作用的准则》的规定,公诉权与法律监督权是相统一的。
再次,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诉权包括审查起诉权、决定起诉或不起诉权、出庭支持公诉权、公诉变更权和抗诉权五项权能。这些权能都体现了公诉权的法律监督性质。
最后,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来看,我国的检察机关不仅是公诉机关,还是法律监督机关,具有更显著的法律监督特征。
在加强刑事诉讼监督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 法治原则:进行刑事诉讼监督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来进行。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
2. 公正原则:刑事诉讼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监督活动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维护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刑事诉讼监督是公诉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恢复社会秩序。
刑事案件起诉书的内容和要求,包括起诉书的主要部分如首部、犯罪事实和证据、结论和附项等。文章还介绍了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意义和权力以及刑事案件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送达起诉书副本、通知相关人员和公开审判等流程。
法院对检察院抗诉的态度。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是履行职责的方式,法院应按照司法程序处理,除非有渎职行为。相关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条款,明确了抗诉的提出、程序、期限及提交方式等,并规定上级检察院可撤回不适当的抗诉。
刑事案件在公诉科中如何变更强制措施以及提起公诉的条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公诉科负责审查并决定是否提起公诉。提起公诉的条件包括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凿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诉讼法中的自诉案件范围,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对于这类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但证据不足或属于公安机关受理的,应移送公安机关。同时,司法实践中需注意,第三类案件成为自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