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授权,按照法定程序,采用诉讼手段及其他监督手段,对执法、司法和守法活动实施检察以及督促纠正违法的专门性国家活动。公诉部门的法律监督职责主要表现为对侦查活动和审判活动依法实施监督并对其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
目前,关于公诉权与法律监督权的关系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公诉权和法律监督权不相容,特别是在公诉权和刑事审判监督权上,认为公诉人作为控诉一方参与诉讼,又以监督者的身份对诉讼活动进行监督,侵犯了审判权的权威地位。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首先,从检察权的起源来看,检察官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类似于现代的法律监督权。
其次,根据联合国《关于检察官作用的准则》的规定,公诉权与法律监督权是相统一的。
再次,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诉权包括审查起诉权、决定起诉或不起诉权、出庭支持公诉权、公诉变更权和抗诉权五项权能。这些权能都体现了公诉权的法律监督性质。
最后,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来看,我国的检察机关不仅是公诉机关,还是法律监督机关,具有更显著的法律监督特征。
在加强刑事诉讼监督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 法治原则:进行刑事诉讼监督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来进行。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
2. 公正原则:刑事诉讼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监督活动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维护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刑事诉讼监督是公诉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恢复社会秩序。
伪证行为的定义、客观表现、认定要件以及其对司法机关和刑事诉讼的影响。伪证行为指刑事诉讼中的虚假证明、鉴定、记录和翻译行为,其严重干扰了司法正常运作,可能导致无辜者受罚和罪犯逃脱法律制裁。认定伪证行为需满足行为人故意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进行虚假证明
审查起诉的概念、作用、法律依据、流程和参考案例。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诉讼活动。审查起诉过程中,需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如调查核实证据,确保程序合法。参考案例中的甲涉嫌故意杀人案,因存在
取保候审后被起诉的可能性取决于司法机关的调查结果,以及取保候审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指出,如果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检察院会提起公诉。同时,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等有权申请取保候审,是否聘请律师由当事人自行决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的情形做出了具体
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定义和特殊性。对比了刑事自诉案件与刑事公诉案件的区别,详细阐述了刑事公诉案件的流程,包括立案、侦查、拘留、逮捕、审查起诉等阶段。同时,文章还强调了刑事诉讼案件的时效对于确保诉讼的公正性和及时性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