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规定:“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根据这一规定,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判决,由人民法院执行。为了保护不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这类判决一经宣布,首先要将被关押的被告人立即释放。由人民法院将无罪或免除刑事处罚的判决书连同执行通知书送交看守所,看守所在接到上述法律文书后应当立即释放被关押的被告人。即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一审判决尚未生效,也不影响被告人的立即释放,不得等待判决生效后才予以执行。这是针对无罪判决和免除刑事处罚判决的执行问题所作出的特殊法律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条的规定,无罪判决分为两种,即“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和“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对于这两种无罪判决,人民法院都应当立即释放被关押的被告人。对于免除处罚的被告人,也应恢复其人身自由,撤销非关押性质的其他强制措施。同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建议有关主管机关给予被告人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受贿三万元是否能免除刑事处罚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需依法判刑并处罚款,但存在自首情节和如实供述罪行的情况下,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因此,是否能免除刑事处罚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集团犯罪从犯的判决标准及分类。依据我国刑法规定,从犯应根据犯罪情节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较轻的可免除刑事处罚。从犯分为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和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前者直接实施犯罪行为但作用次要,后者未直接实施犯罪行为,但为犯罪提供条件、辅助实施。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包括控审分离、控辩对等和审判中立等。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刑事诉讼活动的公正性和公正性,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刑事诉讼活动解决社会纠纷,实现法律正义的目标。遵循这些原则,
企业所得税的法律责任。真实亏损的企业可免除法人责任,而利用账面长期亏损避税的企业则需承担刑事责任。逃税行为会受到刑法处罚,但补缴税款并受行政处罚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免责。此外,五年内多次受到处罚或刑事处罚的企业不适用上述免责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