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犯罪是指行为人将自己已经持有的公私财物非法转为己有的行为。在我国古代刑法中,侵占行为早就被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并规定为犯罪。然而,现代各国刑法几乎都将一定条件下的侵占行为作为刑法调整的对象。我国现行刑法典中,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被认定为贪污罪,但对其他侵占公私财物的行为却没有明确规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侵占行为日益突出,单纯用民法调整此类行为已经不够。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立法机关在1995年通过的《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中增设了侵占罪。
根据《决定》第10条的规定,侵占罪是指公司董事、监事或者职工利用职务或工作上的便利,侵占本公司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侵占罪的构成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侵占罪的客体是公司的财产所有权。公司财产的范围是指公司经营、管理、使用的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公司财产的所有制性质可能是私人所有的、集体所有的,也可能是国家所有的。侵占罪的对象是公司的财产,不仅限于公司自己的财产,还包括公司保管、使用或运输途中的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财产。
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或工作上的便利实施侵占行为才能构成侵占罪。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指公司董事、监事或者职工利用其职务或工作上主管、经手公司财物等便利条件实施侵占行为。行为人利用职务或工作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具有特定的职务、职责或权限,利用这些职务、职责或权限所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侵占行为。
行为人必须实施侵占行为,并且侵占的公司财物数额较大才能构成侵占罪。《决定》对侵占罪的数额没有具体规定,但根据侵占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侵占罪的数额标准应高于贪污罪。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商业受贿或侵占企业财产5000元至20000元为数额较大。
侵占罪的主体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监事和职工,以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企业职工和清算组成员。企业职工是指与企业订有劳动合同的职员和工人,而企业职工又可分为公司外的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的职工和公司内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
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公司财物的目的才能构成侵占罪。行为人的主观上必须具有故意,即利用职务或工作上的便利,以非法占有公司财物为目的实施侵占行为。行为人的动机可能是为了追求享受、解决生活困难或进行其他非法活动,但不同的动机对定罪没有影响,只能作为量刑的一个酌定情节。
侵占罪与贪污罪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界限问题。侵占罪是指利用职务或工作上的便利侵占公司财物,而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公共财产。两者的区别在于侵占罪的客体是公司财产所有权,而贪污罪的客体是公共财产所有权。此外,侵占罪的主体包括公司的董事、监事和职工,而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在处理侵占案件时,划清侵占罪与贪污罪的界限非常重要。虽然侵占罪与贪污罪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在主观方面,两者都是出于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犯罪主体也有交叉。此外,它们的作案手段也大致相同。因此,在国外刑法中,侵占罪有明确的规定,但贪污罪的罪名很少被使用。在我国现行立法中,虽然侵占罪和贪污罪被单独规定,但由于存在交叉的情况,有时候似乎可以同时适用这两个罪名。例如,一家中外合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的中方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财物,由于他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似乎既可以被定为贪污罪,又可以被定为侵占罪。
导致这些矛盾的原因在于刑法对于同一社会关系的多个方面进行调整。贪污罪和侵占罪本质上都是侵占行为,但由于实施犯罪的主体不同,它们的社会危害性也有所不同。这两个罪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犯罪客体来看,贪污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财产所有权,其对象只能是公共财产。而侵占罪侵占的是公司、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其对象既可以是公共财产,也可以是私人财物。二是从犯罪主体来看,贪污罪的主体原系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的工作人员或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而侵占罪的主体是公司的董事、监事、职工以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公司的董事、监事或其他管理人员中也有国家工作人员,为了解决交叉关系对法律适用的困惑,《决定》第1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犯侵占罪,按照贪污罪的规定处罚。由于贪污罪的刑罚幅度较重,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国家工作人员犯罪从严惩处的精神。
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定义,刑法曾有不同的规定。根据刑法第83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受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1982年3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关、各级司法机关、军队、国营企业、国家事业机构中工作的人员。1993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受贿、侵占、挪用公司资金案件的通知指出,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在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关、各级司法机关和军队工作的人员);在国家各类事业机构中工作的人员,国有企业中的管理工作人员,公司企业中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或委派到参股、合营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能的人员,国有企业委派到参股、合营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能的人,以及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从这些规定来看,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对于“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规定,其范围更加灵活。我认为,确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应该抓住其本质,即国家工作的本质是什么?他们是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公务活动指的是从事组织、监督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与其从事的工作性质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因此,《解释》指出,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在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公司企业行使管理职权并且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解释》强调了公司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的两个条件:一是在国有企业或其他公司企业内行使管理职权,二是具有国有企业工作人员身份。对于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集体企业职工和国有企业中不具有管理职能的一般职工,则不能被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根据这些规定,我认为公司企业内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1. 在国有企业中依法行使管理职能的人员,主要指由上级行政机关任命的企业主要领导和大型企业中的中层干部。但国有企业中虽然行使管理职能但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如企业的承包经营人员),则不能被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2. 受国家行政部门或国有资产为主的企业委派在各种合营企业中行使管理职能的工作人员;3. 受上级任命的公司企业内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专职领导干部。除了上述人员之外的公司企业职工,均不应被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对于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金额大小,会受到刑法和法律的制裁。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产,将面临有期徒刑和财产处罚。同时,《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对此类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涉及收受贿赂
职务侵占罪的取保候审情形与刑事责任。取保候审针对可能判处管制、拘役等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或羁押期满但案件未结的情形。职务侵占罪刑事责任包括侵占数额较大或巨大的公司财物,将面临有期徒刑和可能并处没收财产。公司法责任涉及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义务和
职务侵占罪的适用范围、认定方式、刑罚标准和量刑指导意见。职务侵占不仅涉及本单位财物,还包括与本单位有关的单位的财产。认定时考虑犯罪方式与职务是否相关,是否利用了职务便利。刑罚根据数额大小和职务侵占罪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具体量刑则根据数额和其他犯罪事实
公司是否能起诉职务侵占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等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数额较大即构成犯罪。根据相关法律,保险公司员工若有虚假理赔等行为也会构成职务侵占罪。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规定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不得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