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是以定金为目标。诈骗者利用合同中主副关系的规定,迫使对方违约,从而“没收”定金。例如,合同规定双方在某月在江西交货付款,但未明确具体交易地点。为了弥补这一漏洞,需要订立一份细则性的副合同,以确保合同的执行。诈骗者会故意制造主副合同之间的矛盾,当一方按照副合同的规定履行合同时,诈骗者以不符合主合同原则为由,宣布合同无效,从而“没收”定金。
合同和图纸的规格矛盾是另一种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在签订产品加工合同时,应确保合同上的产品规格与加工图纸上的规格一致。诈骗者往往在厂方代表未觉察的情况下,故意与厂家订立与图纸要求不符的合同,或者利用合同与图纸上的缺陷,偷换加工图纸,使合同上的产品规格与图纸标准产生矛盾,以此为借口诈取合同款、违约金及赔偿费等。
一些诈骗者以中介服务为名,介绍订立假合同,以获取信息费。为了扩大业务往来,许多企业委托精通信息的人为其介绍业务。诈骗者经常以介绍人的身份出现,通过虚构客户、谎报信息、假称委托等方式与企业签订假合同,然后以各种借口抵赖,掩盖其毁约诈骗的罪行。
双方串通进行的诈骗是一种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诈骗者事先串通一气,一方假扮客户,一方假装介绍人,通过介绍人找到厂家,谎称有客户需要加工产品,然后由客户与厂家签订合同。在厂家支付信息费后,客户找借口宣布合同无效,信息费由介绍人和客户私下瓜分。
一些诈骗者虚构大宗业务,私刻单位公章,谎称接受委托,与客户签订合同。收取业务费后,以合同不合规定等借口毁约,进行诈骗。例如,某人编造了某单位要建造综合大楼的谎言,并以负责人的名义拟写了承包协议书,私刻单位公章,向外发包业务。在半年时间里,有多家建筑工程队上当受骗,支付了业务费后,该人又找借口推托,将业务费据为己有。
一些诈骗者利用人们崇尚紧俏商品的心理,以提供紧俏商品为名签订无法履行的合同,进行诈骗。诈骗者实际上并没有货源,只是利用人们对紧俏商品的追求来进行欺骗。例如,某地两个骗子制造假证据,谎称通过关系购进一批钢材,价格优惠。许多建筑工程队在未见货源的情况下,匆匆与骗子签订供销合同,使骗子轻易骗走80万元巨款。
受欺诈人之所以陷入错误,是因为对合同内容和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存在缺陷。这种错误认识必须是由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所致,欺诈人通过描述和展示样品来欺骗受害人,使其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因此,只有当错误认识是进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原因时,才能认定受害人受到了欺诈。
企业资金不足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企业自身发展资金不足,投资或项目失败会导致债务纠纷;合同诈骗会导致资金损失且可能无法追回;合同不明确也会引起纠纷,实现债权的过程漫长且代价高昂。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