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期治理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是环境执法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但在执法实践中,一部分被要求进行限期治理的企业,认为在整顿最后期限来临以前不会有人再来查,因此无所顾忌地生产和超标排污,使得限期治理在某一段时间里成了免罚的代名词。
目前,基层环保部门将限期治理视为行政处罚措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其依据主要在于:《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都将限期治理规定在“法律责任”一章中;法律还规定,向大气、水体超标排放污染物是一种违法行为。
限期治理具备了一定的制裁性或惩罚性的特征,但并不具备行政处罚的本质属性。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并不意味着就是行政处罚。限期治理规定位于“法律责任”一章只能表明其为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的一种,但无法证明相对人的这种法律责任就是行政处罚。这是因为,环境管理相对人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并不是只有行政处罚这一种。所以,不能仅仅因为限期治理规定在“法律责任”章节中,或与罚款、责令关闭等行政处罚种类并列,就据此推断限期治理是行政处罚。
其次,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但这只是满足了构成行政处罚的一个要件,即行为违法性。判断限期治理是否为行政处罚,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行政处罚行为的制裁性。行政法学界通常认为,在行政处罚中,制裁就是剥夺、限制违法者的权利,或者处以违法者新的义务负担。显然,限期治理是要求相对人履行其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原有义务,既没有对相对人加以新的义务负担,也没有剥夺或限制相对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所以,其不具备制裁性,并非行政处罚。
此外,限期治理是超标排污者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但法律责任只是行为人所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并不必然意味着制裁或惩罚。将制裁和惩罚作为法律责任的本质,是以刑法和刑事责任为基本模式并加以泛化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另外,与修订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没有规定超标排污者必须限期治理相比,修订后的法律将限期治理规定为超标排污者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确加重了对排污者的制裁。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殴打他人的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殴打的情节,对当事人进行行政拘留和罚款的处罚。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罚款,情节较重的如结伙殴打、伤害特定群体或多次伤害他人等,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旨在引导公众遵守法律,避免暴力行为。
轻微伤的法律责任和赔偿金额问题。轻微伤不构成刑事案件,主要涉及行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公安机关可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功可处以罚款或拘留。关于赔偿金额,因具体情况和伤情严重程度不同而异,拘留和罚款的具体情况和金额也进行了说明。
目前,国家有关法律没有对结案作出明确的规定,有的是部门作出了规定。但一般情况是在三个月内结案。不同的行政执法机关在处理不同的行为时的规定不一。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相对方因违法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提出赔偿要求。
治安案件的办理期限是1年,追溯时效是6个月。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6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其他行政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