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通过,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文件。在我国民法体系中,长期缺乏具有统率性的民法总则,导致民法体系化程度不高。《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表示,《民法通则》虽然具有支架性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对民法总则的需求。因此,《民法总则》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民法体系的空白。
通则和总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法通则》不仅包含了民法总则的部分内容,还规定了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方面的规定。然而,《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其中的一些规定已经过时,而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关的内容则未能纳入其中。相比之下,《民法总则》更加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当《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同时适用于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时,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人民法院应当选择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在诉讼时效方面有不同的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而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一般情况下,时效的起算应当按照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即适用行为发生时的法律。即时效从2017年10月1日之前起算,适用《民法通则》;时效从2017年10月1日之后起算,则根据新法优于旧法原则适用《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
对于诉讼时效期间在2017年10月1日之前已经届满的情况,无论是在2017年10月1日之前起诉还是之后起诉,对方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时,适用《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而诉讼时效期间从2017年10月1日开始起算的,一律适用《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对于诉讼时效期间从2017年10月1日之前开始计算但在该日期尚未届满的情况,且在2017年10月1日之后起诉的,适用《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而对于诉讼时效期间在2017年10月1日之前开始计算并出现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情形,到2017年10月1日之后恢复计算的,适用《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
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民法总则》,对于诉讼时效的延长均作出了相同的规定,即不受影响。
某店面合作开xx店的合伙合同书内容。合同规定了合作期限、经营管理方式、装修费用分担、盈利分配、费用支付、联名户头办理、经营终止事宜、违约责任等内容。对于合伙开店的钱和账的管理,需要有专人负责记录每笔支出和收入,并进行核对。在开店初期应制定好各种制度和
合同判决生效后是否可以再主张不安抗辩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在合同纠纷通过诉讼解决并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能再行使不安抗辩权。只有在符合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条件下,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并且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及时通知对方并提
离婚后是否可以变更按揭贷款人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离婚后不能变更贷款人,但如果银行同意,则贷款人是房产证登记的产权人。借款人的变更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如借款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等情况。同时,当贷款合同
合同变更的法律原则和程序。首先介绍了协商一致原则,双方协商一致且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时可变更合同。其次,阐述了不可抗力原则,在发生不可预见、无法避免和克服的客观情况时,可作为合同变更的依据。最后,强调了特殊程序的要求,如果法律要求办理批准、登记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