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通过,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文件。在我国民法体系中,长期缺乏具有统率性的民法总则,导致民法体系化程度不高。《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表示,《民法通则》虽然具有支架性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对民法总则的需求。因此,《民法总则》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民法体系的空白。
通则和总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法通则》不仅包含了民法总则的部分内容,还规定了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方面的规定。然而,《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其中的一些规定已经过时,而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关的内容则未能纳入其中。相比之下,《民法总则》更加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当《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同时适用于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时,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人民法院应当选择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在诉讼时效方面有不同的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而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一般情况下,时效的起算应当按照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即适用行为发生时的法律。即时效从2017年10月1日之前起算,适用《民法通则》;时效从2017年10月1日之后起算,则根据新法优于旧法原则适用《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
对于诉讼时效期间在2017年10月1日之前已经届满的情况,无论是在2017年10月1日之前起诉还是之后起诉,对方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时,适用《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而诉讼时效期间从2017年10月1日开始起算的,一律适用《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对于诉讼时效期间从2017年10月1日之前开始计算但在该日期尚未届满的情况,且在2017年10月1日之后起诉的,适用《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而对于诉讼时效期间在2017年10月1日之前开始计算并出现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情形,到2017年10月1日之后恢复计算的,适用《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
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民法总则》,对于诉讼时效的延长均作出了相同的规定,即不受影响。
合同私自修改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因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合同,特别是在受欺诈、胁迫等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同时,当事人需注意撤销权的消灭情形,无效或被撤销的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撤销权的效力除斥期间、合同撤销的情形、撤销权的消灭以及行使撤销权的法律后果。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期限为一年,超过期限则权利消失。可撤销的合同包括因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及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撤销权的消灭情形包括超过行使期限或明确表示放弃。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其中,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延付或者拒付租金、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
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别。首先,两者的法条数量不同。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共有11章、206条,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起统领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