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欺诈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构成欺诈行为一般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件:
欺诈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并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伪事实的故意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故意。
实际生活中,陈述错误事实并不少见。根据行为人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构成欺诈的主观要件;另一类是行为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认为陈述的错误事实是真实的,即他主观上并没有陈述错误事实的故意,此时不构成欺诈的主观要件。然而,如何区分行为人是否具有陈述错误事实的故意并非易事,需要从行为人的行为动机、知识经验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去认定。
欺诈行为是指欺诈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是构成欺诈行为的两个方面。
故意陈述错误事实的行为包括将假冒伪劣商品说成质优价廉等。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向他方告知真实情况而故意不告知。大部分国家的法律规定,当行为人有义务说明真实情况而不说明、保持沉默时即构成欺诈。我国法律对沉默是否构成欺诈的规定与上述规定相似,例如《产品质量法》第28条规定:销售者在出售某种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的产品时,应当事先向消费者或用户作出说明,否则销售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规定表明在负有说明义务时保持沉默即构成欺诈。另外,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负有说明义务的行为人也不能保持沉默。
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构成欺诈,一般必须是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换言之,如果被欺诈人订立合同,那么必须是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与合同内容有密切关系,并且被欺诈人因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对合同内容产生了错误认识。
如果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因欺诈行为而作出的,也不构成欺诈。这表明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与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