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并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一种司法制度。在行政诉讼中,原告通常为行政相对人,而被告则为行政机关和依法授权的组织。
行政诉讼主要解决一定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但不包括抽象行为和国家行为等。
行政诉讼的主要审查标准是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当行政行为显失公正时,还会审查其合理性。
行政诉讼是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行政法制监督制度。
行政诉讼采用一律合议制,不适用独任制。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程序。
诉讼程序的进行原则上不影响行政行为的执行力。具体行政行为在诉讼期间仍然可以执行。但在以下情形下,可以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2)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法院会裁定停止执行;3)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停止执行。
在判决中,如果被告需要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为。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和被告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原告拥有起诉权,而被告没有反诉权。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贷合同引发的民事纠纷可以选择向被告住所地法院或借贷合同履行地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公民或法人提起的民事诉讼,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当涉及多个被告时,各个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同时,也提到了
行政诉讼中被告错列及拒绝变更的处理方式。如果原告错误地将被告列为他人,法院会要求修改。如原告不同意,法院将驳回起诉。同时,文章还列举了可以向法院起诉的行政行为,如行政机关未回复资格认证申请等。当事人可依法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包括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解决行政争议的直接目的、合法性审查为核心、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以及不适用调解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相关法律规定,如原告资格、被告的确定原则、共同诉讼和第三人的参加诉讼等。
赃款已经花完时如何进行追缴的问题。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需根据法律规定,对犯罪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对于已经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需妥善保管并随案移送。判决生效后的赃款赃物除返还被害人外,一律上缴国库。司法工作人员如贪污、挪用或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