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调解书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案件时,根据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条和第8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是人民法院处理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民事调解书具有与民事判决书相同的法律效力。
1. 标题:标题应分两行写明法院名称和文种。
2. 编号:编号应写在标题右下方,明确标注年度、字号。
3. 当事人情况:根据一审、二审、再审的不同情况,按顺序分别写明原告、被告、第三人或上诉人、被上诉人、第三人的自然情况。
4. 案由:明确写明案件的性质,如婚姻纠纷、购销合同纠纷或损害赔偿等。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要点:
1. 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案件事实:根据二审或再审的情况,在写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案件事实之前,还应写明上诉人提起上诉的情况或再审的提起情况。案件的事实可以根据法院确认的事实进行叙述,如果案件在法院受理后尚未开庭,但经审查认为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并经双方同意调解达成协议,那么可以写明当事人争议的事实。不论哪种情况,事实都应写得简明扼要,不必过于详细。
2. 调解达成协议的内容:调解达成的协议是调解书的核心内容,应另起一段写明协议内容。协议内容指的是在当事人自愿、合法的原则下达成的解决纠纷的一致意见。可以使用分条分项式写明协议的具体内容,并在最后写明诉讼费用的负担。如果在调解书送达前已经执行了协议的一部分,应将已执行的部分写入调解书协议内容中,并加以注明。
在尾部部分,首先应写明法院对协议内容予以确认的态度及调解书的效力。之后,由审判庭人员署名,注明制作日期,加盖院印,书记员署名,并在左方打出“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校对戳。
1. 调解应基于当事人的自愿,在查明事实和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强迫调解。如果调解不成或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应当及时作出判决。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应违反有关法律,也不应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 叙述调解书的事实时,一般不必分清是非和确定责任,但如果一方坚持要分清是非、明确责任,也可以在事实中反映出来,以尊重当事人意愿为前提。
3. 对于涉及民事行为无效或合同无效的调解案件,不应在调解书中确认有效性,而应另行制作决定书进行确认。调解协议是当事人自愿原则的体现,确认民事行为或合同的有效无效只能由司法机关即人民法院或其他有权确认的机关进行。
4. 一审中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必须制作调解书。对于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后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在二审和再审中,当事人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书,因为涉及到原审判决的效力问题。
5. 调解书的内容应明确具体,便于当事人履行。不应使用强制性的词语,也不宜写入教育性无法律实体意义的词句。调解书无需写明撤销原判决,因为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二审和再审调解书送达后,即视为原判决撤销。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