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而职务侵占罪(刑法第270条)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盗窃罪是一般主体犯罪,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即特殊主体。
盗窃罪不涉及利用职务便利,而职务侵占罪必须是利用经手、管理财物的职务上的便利。
盗窃罪的非法占有对象可以是任何公私财物,而职务侵占罪的侵占对象只限于本单位的财物,并且是本人经手、管理的财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规定:
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可以根据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一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的,可以在五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职务侵占数额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根据不同量刑情况,职务侵占罪的追诉期如下:
1、如果量刑在三个月拘役至一年有期徒刑之间,追诉期为5年。
2、如果量刑在五年至六年有期徒刑之间,追诉期为10年。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对于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金额大小,会受到刑法和法律的制裁。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产,将面临有期徒刑和财产处罚。同时,《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对此类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涉及收受贿赂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有着明显区别。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而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盗窃罪可以针对任何公私财物,而职务侵占罪仅限于本单位的财物,并且必须是由公司或单位的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诈骗罪的界限:第一,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盗窃罪、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商标评审委员会,负责处理商标争议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