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解读
时间:2024-02-19 浏览:14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第十七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规定
1. 制定变通和补充规定的原则
根据宪法和本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的具体情况,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这些规定必须遵循宪法和本法的原则,不能与之相抵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权威,必须得到全面的遵守和执行。民事诉讼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制定变通或者补充规定时,也不能违反其基本原则。同时,制定变通和补充规定还需考虑到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情况,符合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以实现民事诉讼法的贯彻和实施。
2. 制定变通和补充规定的程序
制定变通和补充规定的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条规定,自治区的规定需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治州、自治县的规定需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这一程序的规定是为了确保规定的合法性和统一性,符合国家法制的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审批是对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的合理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以维护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如果审查认为变通或者补充规定适当,便作出批准的决定,使该规定生效;否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作出不批准的决定,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应当进行修改。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
行政诉讼裁定管辖的定义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
-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
-
案情简介
-
行政诉讼证据中的书证是否可以单独作为定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