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直接涉及妇女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已有20余个。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妇女权益保护的重视。
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第一次写进了禁止家庭暴力、离婚过错补偿、对离婚妇女无报酬劳动补偿的内容。现中国31个省(区、市)中已有25个省(区、市)制定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规和规定。2005年全国人大又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订,明确规定: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反对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从2001-2006年,国家制定或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促进就业法、物权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法律援助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完善了妇女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
据介绍,2006年,全国共有法律援助机构3149个,比2000年增加了1297个;全国有54.1万人得到了法律机构提供的援助,其中妇女占9.5万。“十五”期间,共有26万妇女得到了法律援助。截至2007年底,仅全国妇联维权服务机构就有38771个。
近年来,中国政府连续多次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建立了被解救妇女儿童中转、培训、康复中心。中国注意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至2006年2月已与36个国家签订了刑事司法协助条约,与41个国家签订了警务合作协议,与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共同开展预防、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动,并于2007年制定了《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
此外,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侵犯女职工权益行为,重点查处在女工孕期、产期、哺乳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强迫女工超时、超强度劳动等违法行为。
目前,中国已形成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规章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关于婚前医学检查的规定。该法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应包括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及有关精神病的检查,旨在确保结婚和生育的健康。指定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淋病、梅毒等。对于严重遗传性疾病和精神病,如果一方患有这些疾病且难以治愈,则
夫妻扶养义务的实现方式、解决途径与刑事责任。当夫妻一方因生活困难等原因需要扶养时,有权要求对方支付扶养费。发生争议时,可通过人民调解组织或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若一方拒不履行扶养义务,情节严重可能构成遗弃罪,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刑事责任不免除其继续承担
形式婚姻的定义、特点以及法律问题。形式婚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名义上的夫妻身份,缺乏实质内容,常见于达到特定目的后离婚。形式婚姻有多种类型,包括对外隐婚等。只要男女双方合法登记,形式婚姻受法律保护。但如果没有合法登记,即使对外表现为夫妻,也只是非法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及保护措施。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其生父或生母应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为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需明确其生母和生父,禁止并打击危害、歧视未成年非婚生子女的行为,强制生父履行抚养、教育义务,并建立健全的亲属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