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作品的出现对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根据中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数字化作品仍然享有著作权保护。尽管数字化改变了作品的载体,但对于著作权法所要求的作品的独创性和可复制性并没有产生任何改变。
在一起名为“王蒙等六作家诉世纪互联”的案件中,被告企图以“作品数字化等于新著作权”为由进行抗辩。然而,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作品经过数字化转换并以数字化方式使用,只是作品载体形式和使用手段的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的作品。因此,作品的著作权人仍然享有对其创作作品的著作权。数字化作品同样适用于著作权的各项权利内容。因此,被告最终败诉。
2001年修订的中国著作权法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该规定赋予著作权人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软件)并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软件)的权利。著作权法还规定,著作权人可以自由处分这一权利,既可以许可他人使用,也可以整体转让。
在另一起名为“王蒙等诉世纪互联”的案件中,被告以“网上传播他人作品没有法律禁止”为由进行抗辩。当时,新著作权法尚未公布,“信息网络传播权”尚未确立。然而,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尽管著作权法对“网上传播他人作品”没有明确界定,但著作权法的核心在于保护著作权人的正当权益。未经许可在网络上使用他人作品将对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和经济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互联网上的著作权将变得无效。因此,法院对著作权法中关于“以复制、表演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的第10条第5项进行了扩充式解释,并认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属于著作权人的固有权利。最终,原告获得了胜诉。
修订后的中国著作权法承认了上述观点,并创设了“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一新权利,从根本上解决了相关问题。
电子书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区别,并指出用户购买电子书只获得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分享电子书构成侵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将受到处罚,包括复制发行、出版、制作出售等行为均属侵权范畴。
修改权的定义和范围,包括作者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其作品的权利以及例外情况。报社、杂志社可在法定范围内对投稿作品进行文字性修改和删节,而美术作品原件的修改权需征得原件所有人的同意。修改权的行使受到法定范围的限制,不能改变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受到冲击。然而,根据中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数字化作品仍然享有著作权保护,因为数字化只是改变了作品的载体,并没有改变作品的独创性和可复制性。在一起案件中,法院判决被告败诉,认定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仍然归原著作权人所有。
如果只是个人非营利性的转载使用,一般不够成侵权,但照片所有权人明确禁止或法律有禁止性规定的则有可能构成侵权。至于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未能取得著作权的作品,或者是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其他人在使用时不存在侵权问题。一般说来,故意侵权行为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