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定继承方式下,遗产分配原则是根据法定继承人的继份额来确定遗产的分配。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遗产分配应遵循以下原则:
遗嘱继承的效力高于法定继承,有遗嘱的情况下,应按照遗嘱继承。只有在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才能适用法定继承。
根据《民法典》规定的继承顺序,前一顺序的继承人排斥后一顺序的继承人。当有第一顺序继承人存在时,应先由其继承,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者他们全部放弃或丧失继承权时,第二顺序继承人才能继承。
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享有同等的继承权,他们之间应当平均分配继承遗产的份额,不受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的影响。
对于生活有特殊困难且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给予照顾。照顾的继承人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生活有特殊困难,而不是一般困难;二是缺乏劳动能力,而不是劳动能力不强。如果继承人虽然生活有特殊困难但有劳动能力,或者虽然因年老、病残等原因缺乏劳动能力但生活并无特殊困难,都不符合照顾分配的条件。
根据《民法典》规定,对公婆和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条件的继承人,如果不尽扶养义务,在分配遗产时应不分或少分。对于依靠被继承人扶养且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非继承人,或者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非继承人,可以分得适当的遗产。这些规定鼓励人们发扬社会公德,相互扶助。
确定法定继承人继份额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般情况下,应当均等确定各继承人的继份额。同一顺序继承人的继份额,在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应平均分配。
对于生活有特殊困难且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多分继份额。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有扶养能力和条件的继承人,如果不尽扶养义务,在分配遗产时应不分或少分。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法定的扶养权利义务关系,不尽扶养义务是违法行为。
继承人可以协商分配遗产。继承人之间可以自愿协商遗产的继承份额,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对于依靠被继承人扶养且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非继承人,或者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非继承人,可以分得适当的遗产。以下两种情况属于非继承人的遗产取得权:
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是指除继承人以外的未成年或年迈体弱、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他们与被继承人之间没有扶养关系,因此没有继承权。为了支持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爱互助行为,国家规定这些人可以取得适当的遗产。
对被继承人生前扶养较多的人是指在法律上与被继承人没有扶养义务的人,他们可以取得被继承人的遗产。这些人对被继承人进行了物质帮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他们可以取得被继承人的遗产,既符合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又鼓励互爱互助和尊老养老行为。
综上所述,遗产分配遵循一定的原则,继承人的继份额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非继承人在符合规定条件下也可以取得适当的遗产。
儿媳在继承中是否有义务照顾公婆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儿媳并没有法定的赡养公婆的义务。但在遗产继承时,如果儿媳未履行照顾公婆的责任,可能会获得较少的遗产份额。遗产分配需遵循一定原则,并考虑继承人的具体情况。除了继承人之外,依靠被继
关于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关于立遗嘱时继承人是否可以在场的问题,以及相关的遗嘱形式和见证人的规定。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继承人必须在场,但继承人不能作为遗嘱的见证人。遗嘱的形式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其中口头遗嘱仅在
遗嘱的有效性要求,包括主体合法、客体合法、内容合法和形式合法等要求。其中主体必须年满18周岁且精神正常,意思表示真实;客体必须是个人合法财产且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内容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剥夺有抚养义务、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的人的继承权,并为胎儿保
必须要为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保留份额吗(《继承法》于2020年12月31日失效)
即将失效的《继承法》关于遗产分配的规定,特别是针对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的特留份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在特殊情况下的遗产分配中,生活有特殊困难且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得到照顾,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继承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