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
王某与赵某因商业竞争产生矛盾,为报复赵某,王某雇佣徐某、李某、魏某跟踪赵某并伺机殴打赵某,并在电话中告知徐某等人“教训赵某一顿”。
2007年5月27日,徐某、李某、魏某跟踪赵某至一村边,趁赵某下车购物之机将赵某围住,魏某用木棒击打赵某腿部致其倒地,徐某击打赵某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李某持木棒砸碎赵某汽车挡风玻璃。
魏某是否应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刑事责任?
笔者认为:虽然赵某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徐某击打其头部,但魏某首先击其腿部致其倒地,二人相互配合,共同导致赵某死亡的结果,根据“部分行为,整体负责”的原则,魏某应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刑事责任。
李某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笔者认为,李某没有直接伤害赵某的行为,且没有与徐某、魏某相互配合,李某只是在赵某已经倒地后下车砸其汽车,赵某的死亡在客观上与李某没有任何联系,故如果李某砸汽车的行为没有达到毁财罪的标准时,李某不构成犯罪。
王某是否为徐某等人的加重结果但责?
笔者认为:虽然王某在主观上没有致死赵某的故意,在雇凶时也只是要求徐某等人“教训”一下赵某,但作为正常成年人,应该预料到这种高度危险的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且未采取必要的、有效的预防措施。
而且徐某等人的行为也未超出其共意范围,不符合共犯过限的条件(如徐某和赵某早有嫌隙,借机故意杀死赵某,则因超出故意伤害的共同犯意,王某不承担赵某死亡的责任)。
故王某应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刑事责任。
殴打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需要满足共同犯罪的概念和要件,包括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犯罪。同时,还需要满足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行为和共同的犯罪客体等要素。对于殴打行为是否
被欺凌者的性格特点,他们通常内向、害羞、怕事,缺乏社交技巧,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文章还讨论了殴打与犯罪的区别,尤其是与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罪的界限,需要考虑行为是否损害人体组织和器官机能以及损害的程度。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学校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关系。学校对于学生在校内发生的意外伤害负有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学生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学校也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当学生发生意外伤害时,可以要求对方进行民事赔偿,包括医药费、营养费、误工费、护理
学校退餐费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学校不退还学费的处理方法,包括协商、投诉和起诉等步骤。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学校保护法的具体内容,涉及教育方针、受教育权、人格尊严、安全保障和集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