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6年末,共有21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引进了29家境外投资者,总投资额达190亿美元。
从资产份额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并不高。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11月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分别占据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52%、16%、8%、10%、6%、4%和2%,而外资银行仅占2%。然而,这些数据没有考虑到外资已经参股了其他许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果将这一因素纳入考虑,外资实际资产份额应当显著提升。
外资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相对较高。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高利润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较低。
中国金融服务业市场在2006年末结束了入世过渡期,根据入世议定书,中国政府向外资广泛、大幅度地开放了国内金融服务业市场,为外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在外资银行驻华总部云集的上海,外资金融机构的增长潜力在2006年底中国大幅度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后短短半个月内就显现得相当充分。根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的数据,2006年11至12月,驻沪外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超过100亿元,占同期全市新增贷款的58%;2006年12月11日中国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后,12月下旬5家驻沪外资银行新增人民币大额定期储蓄存款达2.98亿元。
外资金融机构对东道国可能带来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市场开放度不高时,其潜在负面影响并不充分展现;然而,广泛、大幅度的市场开放将使其潜在冲击暴露无遗。因此,东道国监管部门在放松直接的市场准入管制时必须同步强化间接的业务监管。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在享受更多市场开放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接受更多的行为约束,以平衡权利与义务。
东道国扩大金融服务市场准入所面临的潜在挑战主要包括:
国际股本融资的定义和特征。国际股本融资是向国际投资者发行可流转股权证券的国际融资方式。它限于特定类型的公司已股份化的组织,发行人和投资者可能处于不同国家或地区。融资的特征包括采用记名证券形式、可自由流转、具有技术性和程序性要求等。中国实践中的境外股本
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进行外汇业务和非外商投资企业部分外汇业务的条件。针对不同类型的外资金融机构,如外国银行分行、独资银行、合资银行、独资财务公司和合资财务公司,文章详细列出了它们开展各类业务所需的营运资金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要求。同时,文章还涉及这些机
保函的概念及其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介绍了安*信的作用和性质,以及备用信用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信用证的特点和用途。备用信用证是担保人向贷款人开立的间接担保方式,用于规避某些法律限制。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备用信用证的国际规则。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多种方式和相关风险。包括授信开证、进口押汇、提货担保、出口押汇业务、打包放款、外汇票据贴现、国际保理融资业务等融资方式,以及信用风险、汇率风险、代理行风险、融资产品风险等存在的风险。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控策略,包括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