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失犯罪怎么定罪
依据我国《刑法》规定,定罪需具备非法行为预知可能出现不良后果,因疏忽未预知或预知却过分相信可避免的条件。
仅针对法律明文规定之过失犯罪,方需承担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行为模式大致分为疏忽大意与过于自信两类。
前者为行为人因疏忽未能预见潜在危害;后者则为行为人虽预见危害,却过度自信能避害,终致危害结果发生。
在刑罚方面,过失犯罪相较于故意犯罪往往更轻,因其主观恶性相对较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是过失犯罪。
根据《刑法》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如下:
(一)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处罚上,因为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明显要小,因此《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
二、过失犯罪应承担什么责任
在通常情况之下,所谓过失犯罪,即个人应当预见到自身的行为有可能引发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或损害的结果,却由于缺乏必要的警惕或者过分轻信所导致的疏忽大意,以至于实际发生了这样的危害结果,那么就符合过失犯罪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值得强调的是,过失犯罪仅在其导致了严重危害到社会利益或公共安全的结果时,才会被刑法视为犯罪行为,并要求行为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如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及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
对于过失犯上述罪行者,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若情节相对轻微,则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非仅仅体现于行为人的主观意识之中,更重要的是它在客观层面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这类犯罪行为均已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除需承担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之外,过失犯罪者还有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
以上是关于过失犯罪怎么定罪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共同犯罪的认定和基本类型。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为,不包括事前无共同谋划或过失犯罪的情况。共同犯罪基本类型包括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事前共犯与事中共犯、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以及一般共犯与特殊共犯。共同犯罪的形式多样,某一共同犯罪可能属于多种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
我国刑法对于70岁犯罪嫌疑人是否可以从轻减轻刑罚的问题。根据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此外,文章还介绍了从轻处罚和应当从轻处罚的情形。
共同犯罪情况的分类及说明。文章指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不会发生共同犯罪,因为它们在主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犯由于没有意思联络,也不发生共犯。过限的行为以及间接正犯均不成立共同犯罪。对于间接正犯,文章列举了三种情况并说明了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