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行为。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是一个在学术界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并且立法对此也没有明确规定。然而,这一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暗含着对合同解除法律后果的不同界定。
在学术界,对于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 合同解除原则上有溯及力,但在特殊情况下应作出限制,主要是考虑到难以恢复原状和损害第三人的情形。
2. 合同解除原则上无溯及力,除非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
3. 合同解除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即便是难以恢复原状的合同。
从实质利益和法律体系内部的形式和谐来看,笔者认为合同解除应具有溯及力,无法溯及的合同则不能适用合同解除制度。理由如下:
1. 合同解除有溯及力能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已成共识。恢复原状是否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合同信用本身就是昂贵的社会财富,法律维护这种信用,维护了正常的交易秩序。
2. 从合同法的体系和谐来看,应准确区分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界定各自的效力范围。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应各有其适用条件及适用后果,以便根据不同的案情适用不同的规则。
3. 特殊合同如使用、借贷等合同一旦履行,则无法恢复原状。然而,这并不是合同解除不能有溯及力的理由,而是因为这些合同不能解除,只能终止。合同解除要发生溯及既往的效力,这限制了合同解除的运用范围。
在理论建构上,我们不必因为顾忌恢复原状的实际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对合同解除的溯及力作出繁复曲折的安排。合同解除应具有溯及力的取得,更有利于合同解除制度独特功能的发挥。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是通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定解除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违约等情形。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关于解除租赁合同通知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合同解除的约定和法定情形、解除权的行使等。同时,也介绍了租赁合同的特征,如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特定的非消耗物作为标的物,转移财产使用权等。
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定金责任和违约金责任等五个方面。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如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同时,也明确了定金和违约金在合同违约情况下的责任处理方式。